面对一排机器,如何让老年患者从“怕”到“不怕”?沪上医院的答卷是……

面对一排机器,如何让老年患者从“怕”到“不怕”?沪上医院的答卷是……文章插图
手执一叠流调表 , 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站在上海市肺科医院门诊前的帐篷中 , 对进入人员一一提示 , “不会用手机 , 可填写纸质版表格 。 如需帮助 , 请告知 。 ”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 , 测温、流调一个不能少 。 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 , 只需“扫一扫、填一填”轻而易举的操作 , 老年人却晕头转向 。
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开启加速跑 , 为提高诊疗效率打开更多可能 。 但另一方面 , 不少经常跑医院的病家是老年人 。
如何让老人的“慢速度”跟上互联网的“快时代”?日前 , 国务院已公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 , 帮助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 , 各大医院也纷纷奔跑起来 。
采访人员近日在实地走访发现 , 沪上不少医院的门急诊已完成新一轮调整 , 在门诊区域新增各项助老特色服务 , 助力老年患者便利就医 。
面对一排机器 , 如何让老年患者从“怕”到“不怕”
肺科医院前段时间做过一个调研:来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8.5%知晓自助服务机 , 但近40%却从未使用过 。 这个调研数据 , 很有代表性 , “点”到了如今很多老年患者在就医时遇到的问题 。
医院该怎么办 , 破题有硬招吗?
采访人员在肺科医院采访时看到这样一幕:“来 , 我来帮你 , 点这个就可以预约了 。 ”在医院门诊一楼自助服务区“老年患者助约服务点” , 76岁的李老伯拿着社保卡来到自助机前 。 还未等他寻求帮助 , 穿着“蓝马甲”的引导员就已主动上前服务 。 边操作边讲解 , 1分钟不到 , 就协助完成了老人下次复诊的预约服务 。 拿着预约单 , 李老伯连声说了好几句“谢谢” 。
“老人家对于新事物似乎总有一种畏惧心理 。 ”只要有空 , 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艾开兴总会穿上“蓝马甲” , 加入志愿者的队伍 。
和其他志愿者一样 , 只要看到不少老年病家拿着智能手机 , 他总会耐心地教他们下载医院App , 盯着老人完成添加“关注”、个人信息注册等一系列“动作” 。 “这样麻烦一次 , 今后就能方便很多次” 。
【面对一排机器,如何让老年患者从“怕”到“不怕”?沪上医院的答卷是……】艾开兴始终难忘 , 有一次 , 他教会一位老人使用微信付款后 , 老人难掩兴奋的语气 , “原来我也可以 , 下次我就会用了!”
目前 , 上海老龄化比例已超35% 。 每一位老人的现在 , 都可能是年轻人的未来 。 为减轻老年患者就诊过程中的无助感 , 在沪上不少医院 , 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最管用的方法就是增派人手、为老服务 。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 注册志愿者已达6000余人 , 平均每年有5000余次志愿者前往门急诊进行为老服务 。 上海市肺科医院直接提供“一站式”通柜服务 , 给老年患者提供人工门诊预约、检查预约以及病史打印等便民服务 。
不少老年患者直言 , “有人帮助 , 我们就再也不‘怕’这些冷冰冰的机器了 。 ”从“怕”到“不怕” , 有时差的也许就是一个善意的笑容 , 一句温暖的提示 。
再造服务流程 , 在制度设计上能否等等老人
去年底 , 在上海松江区泗泾医院 , 患者们惊喜地发现 , 医院门急诊入口处新设了“卡码合一”健康码核验系统 。 只需刷一下身份证、医保卡 , 无需后续操作 , 系统就可随时显示个人随申码信息 。 这个小变化 , 大大解决了他们的“通关”麻烦 , 减少了等候时间 。
业内专家强调 , 一方面 , 医院可以通过增派志愿者、增加为老服务的力量 , 协助老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 , 赶上“快时代”;另一方面 , 各界也应尊重老人的意愿 , 在制度设计上“等一等”老年患者 。 比如 , 有些老人就是对智能设备存在抵触心理 , 有些人没有智能手机 , 或是有了手机也没有流量 。 此时 , 就需要通过再造服务流程 , 协助老人顺利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