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宽仁新星|第24期 杨平:在ICU与死神“抢人”每一天都是一场硬仗( 二 )


ICU是最安静的病房 , 在这里常常只能听见仪器运转的声音 , 但这里也是最不平静的病房 。 “病人的病情是随时变化的 , 有的病人上一分钟看上去病情已经稳定了 , 下一秒可能就需要急救了 。 ”因此 , 杨平一直致力于在临床和科研方面推动重症医学科精细化管理 , 简单来说 , 就是像守护者一样 , 紧“盯”每一个病人 , 每一个细节 。 因为ICU里的患者很多都是无意识的 , 无法通过语言向医生传递信息 。 此时 , 监测设备上每分每秒产生的生命指征体征 , 就是病人的话语 。 医生只有“听”懂这些 , 才能给出最准确的治疗 。
杨平已经不记得自己在病床边守过多少个不眠的通宵 。 遇到车祸伤病人 , 可以连续抢救20个小时 , 遇到产后大出血患者 , 每输一次血复查一次 , 遇到呼吸循环衰竭补液的患者 , 守在病人床边 , 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律 , 一刻都不能离开……“我们必须守在病人床边 , 观察病人一点点细微生命指征体征的变化 , 没有突然转濒危的病人 , 只有你没有及时敏锐发现的变化 。 你疏忽的任何一点信息 , 有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
聚焦·宽仁新星|第24期 杨平:在ICU与死神“抢人”每一天都是一场硬仗文章插图
在科研方面 , 杨平深入研究呼吸危重症ARDS的液体精细化管理 , 此类病人因为呼吸窘迫 , 对液体输入极为严格 , 输入多了会导致病情恶化 , 输入少了又不够 , 因此他致力于寻求一个能达到液体平衡管理最佳状态的方法 , 今年杨平成功申请了《PiCCO指导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液体管理》科研项目 , 就是想从更深层次去探索这类临床问题 。 目前 , 在科研方面 , 杨平主持重庆市卫健委面上项目及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项目各1项 , 参研重庆市卫健委课题2项及重庆市科委课题1项 。 发表学术SCI论文3篇、CSCD论文4篇 ,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 曾获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
从守护者到引路人
去坚持才会有希望
聚焦·宽仁新星|第24期 杨平:在ICU与死神“抢人”每一天都是一场硬仗文章插图
对每一个病人不抛弃、不放弃 , 看着他们转危为安 , 开始新的人生 , 这种成就感是看得见的 。 作为ICU医生 , 杨平更懂得在死神面前奋力一搏的意义 。 而在这场生命重新起始的站台里 , 家属是共同作战的战友 , 家属的坚守和充分的信任能让医生更放开手脚和死神奋力一搏 。
杨平至今还记得一位中年病人 , 四十多岁的年纪 , 因为重症肺炎导致急性呼吸衰竭ARDS入院 , 送到ICU时插着管、上着呼吸机 , 情况非常危重 , 治疗五天后 , 仍没有好转的迹象 。 因为离异 , 姐姐是病人唯一的家人 , 做批发生意的她虽然能够负担一定的医疗费用 , 但看着每天巨额的费用单 , 再看看病情毫无起色危在旦夕的弟弟 , 姐姐想放弃了 。 但杨平知道 , 这个病人是能救回来的 , 科室主任张安教授知道后 , 便和他一起与病人家属沟通 , 足足谈了两个小时 , 仔细地给家属分析病情进展 , 让她相信医生 , 给医生一个星期的时间 , 一定能救回她的弟弟 。 一个星期后 , 病人转危为安 , 转入专科普通病房治疗后康复出院 。
杨平经常会说一句话:“我们不是因为希望去坚持 , 常常是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 。 ”在ICU因为危重的病情和高额的医疗费用 , 家属常常会想要放弃 , 但杨平希望更多的大众能够知道 , 当进入ICU时病情危急 , 最初的两三天很有可能还在病情的发展期 , 只有当病情稳定后才能为治疗带来转机 。 在这个期间 , 医生一定要给家属足够的信心 , 才能一起坚守到出现转机曙光的那一天 。
去坚持才会有希望 , 这不仅是杨平作为病人的守护者的感悟 , 更是作为一名“引路人”想要告诉学生们的心得 。
重症医学是需要随时与死神搏斗的学科 , 工作强度之大、负荷之高 , 不言而喻 。 因此很多学生都不敢进入重症医学的领域 , 但在杨平看来 , 重症医学不仅承担载着生命之重 , 更承担载着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 , 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每一次灾难降临时 , 都有重症医学人站出来 , 坚定的逆行 。 这一次新冠疫情战役打响时 , 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和救治危重患者 , 由张安主任率领的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人几乎全员请战去一线支援 , 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最危险的战场 , 承担起抗击疫情的艰巨任务 , 是他们竭尽全力守住生死之门 , 为危重患者点燃重生的希望之光 。 他们言传身教 , 让学生们看到 , 作为一名重症医学人 , 只要坚定前行的脚步 , 就能守候一方安宁 , 这样的梦想值得去全力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