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总结( 八 )


7.木防己汤作用及药物组成是什么?简述其适应证的主症 。
答:木防己汤利水降逆 , 扶正补虚;药物组成有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适用于膈间支饮痞坚成实;主症是喘满 , 心下痞坚 , 面色黧黑 , 脉沉紧 , 小便不利
8. 简述茵陈五苓散证的病机与临床表现 。
答:茵陈五苓散证为湿重于热的黄疸 , 其症除有身黄、目黄、小便黄外 , 还应有恶心 , 倦怠身重 , 食欲减退 , 小便短少不利 , 轻度腹满 , 舌苔白腻 , 脉濡缓等 。
9. 简述水气病三大治法的运用 。
“腰以下肿 , 当利小便” , 腰以下肿甚者 , 说明水邪主要聚结在里在下 , 故当采用利小便为主的治法 , 使水湿从小便而去;“腰以上肿 , 当发汗乃愈”腰部以上肿势较甚 , 说明水邪主要在上在表 , 故当采用发汗为主的治法;除水气病的一般治疗原则外 , 篇中又提出水肿病“可下之”(逐水)的治法 , 水肿病人 , 腹大 , 小便不利 , 脉沉欲绝 , 如正气未衰 , 用利尿药无效者 , 可以考虑用攻下逐水的方法治疗 。
10. 试述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作用及适应证临床表现 。
答:本方用大黄泻下通便 , 附子温阳散寒 , 细辛散寒止痛 , 三药相合 , 温通大便而泻内结寒实 。 适用于寒实积滞证 , 症见胁下偏痛 , 大便不通或兼畏寒 , 舌淡 , 脉紧弦 。
图片
11. 鉴别栝蒌薤白半夏汤与乌头赤石脂丸所治病证的病机、病名、主症及治法 。
答:栝蒌薤白半夏汤证病机是胸阳不振 , 痰浊壅盛;为胸痹病 , 证较轻;主症为胸痹不得卧 , 心痛彻背 , 疼痛时作时止;治法为通阳宽胸 , 化痰降逆 。 乌头赤石脂丸证病机是阴寒固结 , 阳气衰微;为心痛病 , 证较重;主症为心痛彻背 , 背痛彻心 , 疼痛持久不休;治法为温阳散寒 , 止痛救逆 。
12.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与厚朴大黄汤的鉴别 。
答: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与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 。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 , 主治阳明腹实、热结旁流的燥屎不下 , “下利”量少臭秽 , 潮热谵语 , 功在通腑攻下 。 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 , 主治气滞热结、气滞为主的腹胀满痛和大便干结 , 功在行气破气、通导肠腑 。 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 , 主治痰饮结实的腹满拒按、大便秘结、心下时痛 , 功在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
13.试述乌头汤的配伍特点及煎服方法 。
答:乌头汤方有麻黄、芍药、黄芪、甘草、乌头 , 蜂蜜 。 方中乌头温经散寒 , 除湿止痛;麻黄发汗宣痹 , 以逐寒湿;芍药、甘草酸甘柔筋 , 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 , 助麻黄、乌头温经散痛 , 亦制麻黄过于发散之性 , 与散寒除湿药同用 , 具有扶正祛邪之效;蜂蜜甘缓 , 止痛安脏气 , 减乌头之毒性 , 缓和诸药之燥 。 诸药合用 , 能使寒湿从微汗而解 。 煎服方法:“以水三升 , 煮取一升 , 去滓 , 内蜜煎中 , 更煎之 , 服七合 。 不知 , 尽服之 。 ”
14.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的鉴别 。
答:二者均由麻黄、芍药、甘草 , 但桂枝芍药知母汤尚有桂枝、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等药物 , 主治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筋脉关节、逐渐化热伤阴所致的风湿历节 , 以全身多个关节灼热疼痛或关节变形肿大和舌质红、脉数为辩证要点 ,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 乌头汤尚有黄芪、乌头、蜂蜜等药物 , 主治寒湿历节病 , 以关节疼痛、遇寒加重、不可屈伸、舌质淡、苔白腻味辩证要点 。
15.试述甘草干姜汤的药物组成、病机、主症、作用 。
答:组成:炙甘草、炮干姜 , 甘草用量应大于干姜 。 病机:素体阳虚、肺中虚冷、病从寒化 。 主症:肺痿口吐涎沫 , 不咳 , 不渴 , 遗尿 , 小便数 。 作用:温肺复气 。
16.越婢加半夏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鉴别 。
答:越婢加半夏汤证由外感风热 , 其病机为饮热互结、热甚于饮 , 症状表现为其人如喘 , 目如脱状 , 喘甚于咳;治则为宣肺泻热 , 降逆平喘;药物组成为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配伍特点是重用石膏、麻黄 , 辛凉配伍 , 发越水气 , 清泄里热 , 石膏半斤 , 以辛凉为主 。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由外感风寒;病机为外寒里饮 , 饮郁化热 , 饮甚于热;症状为咳而上气 , 烦躁而喘 , 咳喘并重;治则为解表化饮、清热除烦;方药为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配伍特点为用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散里邪 , 佐石膏二两 , 清邪热 , 以辛温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