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从“凝血四项”里看到多少信息?知识汇总,干货满满
说到凝血功能检测 ,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 这既是心内科的常规检测 , 也是术前的必查项目 , 检测结果对于指导临床诊疗起着决定性作用 , 稍有疏忽 , 就有可能酿成大错 。 作者:王玉伟 金迪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心内科
文章插图
美剧《周一清晨》 里有这样一个病例:一名7岁男孩在足球比赛时头部受到撞击 , 急诊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 , 既往无特殊病史 , CT检查提示颞叶巨大肿物 , 主管医生予以急诊手术 。 遗憾的是 , 术中患者死亡 。
之后 , 团队进行了一场死亡病例讨论 。 虽然患者病情危重 , 但是主管医生忽视了患者出血倾向的检查 , 也没有全面询问病史 , 比如患者的家族史(其父亲有“血管性血友病”病史) , 最终导致患者因术中出现无法控制的大出血而死亡 。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 发病机制是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 vWF)基因突变 , 血浆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 , 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
这个病例虽然出自影视剧 , 但也为我们敲响警钟 。 临床工作中 , 一定要遵守历经考验的程序和分析 , 完善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常规检测项目 , 并避免盲目决策 , 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 。
文章插图
图1 《周一清晨》剧情
为了避免术中出血 , 术前应进行出血倾向相关检查 , 常规使用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作为诊断指标 , 结果出现异常时再进一步完善较为复杂却更灵敏的试验以寻找病因 。 此外 , 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也可发现由凝血酶原、V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倾向 。
接下来 ,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凝血系统与临床应用的相关知识 。
一、凝血因子的分类与合成
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 包含12个经典凝血因子和2个激肽系统的因子 。 因子VI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 , 已废用;除外因子IV为钙离子 , 其余均为蛋白质;除因子III存在于血管内皮组织 , 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 , 且多在肝脏中合成 。
表1 凝血因子的分类与合成
文章插图
二、凝血机制——瀑布学说
凝血因子通过酶促反应而相继被激活 , 以瀑布效应形成纤维蛋白 , 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 。
文章插图
图2 凝血途径
三、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
凝血四项 , 是临床检测凝血功能的常规项目 , 包括PT、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 。
1. PT
PT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个过筛试验 , 用来检测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V、VII、X因子的缺陷或是否存在相应的抑制物 。 此外 , 可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 作为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因子(II、V、VII、X因子)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临床上 , 获得性PT延长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等 , 或者是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以及抗II、V、VII、X因子的抗体 。 PT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
INR是由PT衍化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 , 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由厂家表定) 。 虽然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 , PT值结果差异大 , 但是INR值相同 , 这样增加了结果的可比性 , 故常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
- 预防咽炎,需要改正这些坏习惯,希望你能坚持
- 谢娜3年生两胎,看到产后身材后,网友:我酸了
- 46-55岁是黄金年龄,害怕四处“脏”,坚持五件事,你能做到吗?
- 如何提高自控力,成为人生赢家?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答案
- 又一感人亲子视频曝光:当父母老成了“孩子”,你能做什么?
- 这些黄金燃脂法则,你能做到几条?坚持2个月让你瘦一圈!
- 看到这儿,感觉手里的奶茶、蛋糕还香吗?
- 女子头晕,吃了无数补品无效,医生看到牙龈:可能需要把子宫切除
- 有这4个共同特征的人,或很难被癌症“缠住”,希望你能对号入座
-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系统的“窗口”,能看到心脑疾病的危险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