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传承创新,做区域最好的呼吸中心( 四 )


中国科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传承创新,做区域最好的呼吸中心文章插图
徐晓玲教授向意大利同行介绍中国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经验
拥有36年专业临床经验 , 多次奋战在SARS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一线的徐晓玲见证了中国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长足进步 。 “临床医生不做科研 , 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 , 但是如果在临床当中不去提炼 , 不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你只能算工匠 , 而不能算一个学者 。 ”五年科研处长 , 三年副院长分管科研的经历让徐晓玲教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临床科研、科技创新 , 才能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重点科研领域迸发出强大动能 , 才能真正将科大“新医学”理念付诸实践 , 并最终造福一方百姓 。
学科腾飞 全面推进枝繁叶茂花正红2017年4月8日 , 三代省立医院呼吸人盼望已久的重症病房终于建成投入使用 , 这也是省立医院呼吸科积极贯彻王辰院士关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 在此基础上2018年8月8日呼吸科正式更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
中国科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传承创新,做区域最好的呼吸中心文章插图
2018年8月8日 , 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半年多的时间里 , 徐晓玲教授带着胡晓文教授、章俊强教授以及王东升医生从千头万绪中白手起家 , 从病房的筹建 , 设备的申报 , 到医护人员培训……他们查文献 , 找资料 , 从头摸索 , 属于呼吸科的RICU终于建成 , 王东升医生还被专门派往中日友好医院詹庆元教授的团队进行了系统规划化的培训 。 至此 , 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交融式发展模式在省立医院落地开花 。
呼吸危重症救治和介入诊疗技术 , 就像一架飞机的两个引擎 , 代表了呼吸学科的发展水平 。 也是在这一年 , 章俊强教授结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介入的培训 , 回到南区主攻呼吸内镜 。 2016年 , 他还曾被派往美国迈阿密医院呼吸介入中心进修学习 。
2019年初 , 医院引进了超声内镜系统 , 包括凸振超声内镜、镜像超声内镜 , 在操乐杰教授和章俊强教授团队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下 , 不但诊断数量翻番 , 诊治能力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 从以前仅仅用支气管镜取活检做诊断 , 到现在开展了包括热治疗 , 激光 , 放支架、球囊扩张、封堵瘘等支气管腔内微创手术等介入性的治疗 , 呼吸内镜介入技术水平的发展使一些疑难罕见病的诊断率也大幅度提高 。
中国科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传承创新,做区域最好的呼吸中心文章插图
首例无痛支气管镜下气管支架植入术成功开展
2020年9月18日 , 科里举办了首届呼吸介入技术学习班以及论坛 , 获得了省内地市级医院同行的高度赞扬 。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 章俊强教授表示:“是动力也是压力 , 迫使我们每年要更新知识 , 不断提高水平 , 才能一年比一年办得更好 。 ”
呼吸罕见病的诊疗在省医虽然不到10年 , 但是在胡晓文主任带领下 , 科室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罕见病中心的交流和联系 , 长期参与北京协和医院主办的帅府园呼吸罕见病论坛 , 聘请国际知名专家美国梅奥诊所Ryu Jay教授担任特聘专家 , 并多次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徐凯峰教授、广州呼吸病研究院刘杰教授前来讲学 。 10年来 , 科室围绕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淋巴管肌瘤病(LAM)、Birt-Hogg-Dubé综合征(BHDS)等呼吸系统罕见病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 , 其中淋巴管肌瘤病和Birt-Hogg-Dubé综合征(BHDS)的临床诊疗和临床研究水平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 自2017年起参与国家罕见病注册研究(呼吸系统疾病) , 并于2018年参与编写西罗莫司治疗肺淋巴管肌瘤病专家共识 。 同时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等核心期刊累计发表罕见病领域文章10余篇 , 在国内呼吸罕见病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 。 在此基础上 , 2019年8月 , 胡晓文教授开设了国内第五家呼吸罕见病门诊 。 每个周四的上午 , 他总是能在总院见到跟随他很多年的老朋友 , 也能见到慕名而来的新面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