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传承创新,做区域最好的呼吸中心( 二 )


1988年9月 , 呼吸科终于正式挂牌成立 , 在与消化科、肾内科共用的病区内拥有了9张病床 , 承担着省内会诊、院外会诊、院内夜间急诊和会诊工作 , 为兄弟科室提供了呼吸专业的帮助 。 随着科室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以及患者日益增加的看诊需求 , 他们先后与儿童医院、红十字会、康复医院横向合作 , 开设独立的呼吸病区 。 年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 省立医院呼吸科的口碑也在安徽省内逐渐走高 , 成为省立医院不可或缺的临床科室 。
顺时应势 厚积薄发一路征尘一路歌20世纪90年代 , 中国医院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 “科要有特色 , 人要有专长” , 大力培养人才 , 选拔优秀医生去国内甚至国外学习、进修 , 吸取先进的诊疗经验为我所用成为医院管理者们的共识 。
1999年 , 安徽省立医院呼吸科第一位住院医生 , 也是科里的第一位研究生梅晓冬教授考取了笹川医学奖学金 , 前往日本进修学习 。
走出国门的他 , 如饥似渴地学习充实着自己 , 对临床科研的兴趣也日益加深 。 时任科室行政副主任的他 , 很快意识到科研才是一个科室乃至整个学科发展的支柱和助推器 。 省立医院是全国最好的器官移植中心之一 , 但移植后肺部感染是非常常见的并发症 , 且不同时期感染的病原学也不太一样 。 如何服务好医院发展大局 , 为移植患者术后保驾护航一直是他们科研的重点课题 。
肺孢子菌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器官移植后肺部感染 , 但当初第一例肺孢子菌感染的诊断过程梅晓冬教授却依然记忆犹新 。 因为都没有经验 , 他和胡晓文主任一起 , 和检验科鲁怀伟主任积极沟通 , 查阅资料 , 还向北京协和和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的专家 , 以及美国的同行求教 , “费了很大的劲” , 才终于确诊 。 现在肺孢子菌感染研究也已成了科室科研课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
慢阻肺是常见病 , 但是慢阻肺发展到后期 ,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 , 还需要手术介入 。 2009年 , 梅晓冬教授率先开展了用支气管活瓣治疗慢阻肺 ,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2019年 , 为了更好地提高安徽省呼吸慢性疾病的诊疗水平 , 他推动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组长单位的身份成立了安徽省呼吸专科联盟 , 希望在慢阻肺、哮喘等领域通过临床课题 , 进行一些深入临床研究 , 带动全省呼吸慢病的规范化治疗的开展 。
中国科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传承创新,做区域最好的呼吸中心文章插图
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开展世界慢阻肺日义诊活动
与梅晓冬教授一样 , 操乐杰教授也是通过北京协和医院的进修学习 , 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最终成为安徽省肺癌诊疗领域的标杆和旗帜 。
“大夫 , 我得的这个肺癌为什么不能早点告诉我?”1995年 , 还是主治大夫的操乐杰教授在门诊不止一次听到患者这样的问题 , 他甚至不敢正视患者绝望的目光 。 当有机会来到心中的圣地——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进修学习时 , 他毫不犹豫地将肺癌的早诊早治作为今后专业的主攻方向 , 师从当时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肺癌早诊早治组长李龙芸教授 。
在协和的一年里 , 他上午跟随老师查房出门诊 , 下午就一头扎进临床课题研究之中 , 一年时间 , 整整瘦了23斤 。 二十五年来 , 他一直心无旁骛 , 探索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创造了多项第一:2013年 , 他拿到了肺癌方向的安徽省科技攻关课题 , 这在省立医院是第一次 , 而且他攻关的课题多基因检测很快便应用于临床;他还先后在省内成立了肺癌靶向治疗分子诊断专委会、2016年肺癌早期诊断协作组、2019年肿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委会;以安徽省靶向治疗专委会为班底 , 他们每年还定期举办立足安徽、影响全国的中国肺癌新安高峰论坛 , 这是最权威、最具品牌价值的肺癌论坛 , 目前在全国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誉 , 至今已举办了7届 。 每年盛会期间 , 全国乃至全球业内大咖都会应邀出席 。 今年 , 包括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广东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 ,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主委、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胸科医院陆舜教授 , 还有傅小龙教授及王绿化均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授课交流 。 每年的肺癌新安高峰论坛也成为全省呼吸系统同仁最为期待的提高学术水平、开阔眼界的平台和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