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体会( 三 )


【方药】当归30克 , 熟地60克 , 鹿角胶30克 , 龟板胶30克 , 蜈蚣15克 , 全蝎15克 , 蕲蛇30克 , 炒山甲25克 , 露蜂房30克 , 皂角刺50克 , 乳香25克 , 没药25克 , 麻黄18克 , 鸡血藤90克 , 赤芍30克 , 炒白芥子90克 。
(缺鹿角胶、龟板胶可用鹿角霜、龟板代)
加减:偏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佐陈皮;偏血虚加阿胶、紫河车、制首乌、怀牛膝;偏阳虚加补骨脂、淫羊藿、狗脊、肉苁蓉;偏阴虚加白芍、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阳虚寒痛加川乌、白芷;阴虚热痛加元胡、地龙;兼痰湿偏肿加牙皂、胆星 , 重用白芥子;兼瘀血刺痛加土鳖虫、桃仁、红花 。
以上诸药共为细末 , 再以酒豨莶草60克、老鹳草60克、丝瓜络60克、桑枝120克(寒重者改用桂枝60克、徐长卿60克)大锅浓煎两次 , 适当浓缩、泛为水丸 , 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 每次10克 , 温开水送下 。
【方解】
当归甘辛苦温 , 补血养血兼能柔筋;熟地甘微温 , 补血益肾又能壮骨;龟板咸寒益肾滋阴 , 通任脉补肾阴;鹿角咸温 , 壮骨温阳 , 通督脉补肾阳;蜈蚣辛温入肝 , 祛风散结;全蝎甘辛平 , 为血分之药 , 入肝化瘀活血能透达经络 , 以治手足麻木而止痛;蕲蛇甘咸温 , 透骨搜风善治风湿瘫痪;蜂房甘平 , 消肿止痛 , 治历节肿痛;山甲咸寒 , 性善走窜功专通络;皂刺辛温 , 能除痰湿消肿毒 , 引药直达病所;乳香辛苦温 , 活血舒筋 , 祛瘀定痛;没药苦平 , 散血去瘀 , 消肿止痛;白芥子辛温 , 对阴寒痰湿所致之关节肌肉漫肿痠痛有良效 , 少佐麻黄之宜发则善消骨节肿胀;鸡血藤、赤芍合用能活血通络舒筋止痛:豨莶草、老鹳草、丝瓜络、桑枝、徐长卿则能祛风除湿 , 活血通络 。
全方具有强肾壮骨、养血舒筋、化瘀通络、消肿止痛、搜剔经络之风寒湿邪的功能 , 为治疗本病缓解期比较有效的方剂 , 如能辨证加药 , 使证药相合 , 其疗效更为显著 。
【体会】
1.对病因病机的看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祖国医学之“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顽痹”“骨痹”等相类似 , 其发病原因前人认为与风寒湿有关 。 如《内经·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冬遇此为骨痹……骨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肾…… , 肾痹者 , 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
其大意是冬天感受风寒湿邪易成骨痹 , 骨痹不愈 , 再感受邪气就要内舍于肾 , 肾主骨 , 肾痹则骨失所养 , 加以邪伏筋骨逐渐致气血运行不畅 , 气滞血瘀阻滞经络 , 而形成足骨无力或僵直不能站立而以尾骨着地代行 , 颈骨下倾 , 脊骨高耸而成驼背 。
不过结合临床证脉分析:本病多以寒热交错为多见 , 次为寒证、热证 。 故其病因风寒湿三气中以寒邪为主要的诱发外因 , 从整体来看 , 类风湿性关节炎虽为局部慢性病变 , 但其发病与整体防御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 祖国医学认为“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 故正气虚必是其内因之根据 , 在正气虚衰 , 腠理不固 , 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 , 以冬伤于寒或受凉作为外因的条件 , 寒邪乘虚而入 , 直中筋骨 , 内伤血脉引起气滞血瘀 , 关节失利 , 日久不解 , 寒邪化热成毒 , 遂成寒热并存、虚实互见、错综复杂的局面 。
2.治疗法则与运用方法
本病的治疗总则是从整体观念出发 , 治病求本 , 针对病因 , 谨守病机 , 各司其属 , 急则治标 , 缓则治本 。
在探索治疗本病的过程中 , 我有一点较深的临床体会是:运用风湿性关节炎的一般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 如阴寒者则温经散寒 , 因热化毒者 , 则清热解毒 , 因兼风兼湿者则佐以祛风除湿等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 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
后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分析 , 认识到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一般痹证不同 , 其特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