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肝硬化,老中医强调这3点

小编导读
肝硬化是多种肝脏疾病慢性进行性加重都可能导致的结果 , 属于临床治疗难点 , 而中医药在治疗此类慢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名医王鸿士老先生认为肝硬化属于虚实夹杂的疾病 , 并结合自身临证经验总结了中医治疗中的3个要点 , 一起来文中学习下吧 。
王鸿士对肝硬化的治疗 , 强调首先应分清虚实 , 治疗分为清除余邪、扶正补虚和调整气血等方法 。
01清除湿热余邪
清除湿热余邪法适用于由于湿热困阻脾胃或蕴郁肝胆不解所致的肝硬化 , 常有腹胀纳少 , 二便不畅 , 或有黄疸 , 或出现蜘蛛痣及出血点 , 多伴有肝功能异常 , 或胆红素增高 。 王鸿士认为此时邪恋正虚 , 湿热蕴毒波及血分 , 当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 , 健脾益气为辅 。 若伴有肝肾阴虚之候 , 尚需滋补肝肾;伴脾肾阳虚 , 则宜酌加温补脾肾之品;血瘀明显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 常用药物有茵陈、龙胆草、栀子、金钱草、板蓝根、蒲公英、牡丹皮、白茅根、小蓟、败酱草、鱼腥草、寒水石、茜草、白芍等 。
中药治疗肝硬化,老中医强调这3点文章插图
02扶正补虚
(1)滋补肝肾:湿热久稽 , 肝阴耗伤 , 或脾虚肝损 , 或素体肾水不足 , 湿热之邪易于乘虚入于下焦 , 劫烁肾阴 , 可导致肝肾阴虚、阴虚血热及心肾不交诸候 。 常见症状有劳则胁痛、心烦口干、多梦失眠、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腰背酸楚 , 体格检査可见肝掌、蜘蛛痣、皮肤出血点 。 治疗应在清湿热的同时加入咸寒之品兼补肝肾之阴 , 使邪热不易侵犯下焦 , 此即“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 , 多加用滋补肝肾之女贞子、何首乌、枸杞子、桑椹、五味子等 。 肝肾阴虚 , 津液不足 , 血行亦多不畅 , 应适当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 有助于肝功能的改善 。
(2)补气健脾养血:肝硬化日久 , 肝虚脾弱 , 气血不足 , 常出现神疲倦怠、气短懒言、面白少华、消瘦贫血、皮肤干燥、浮肿、纳少胃呆、舌淡脉弱 , 血浆白蛋白降低、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等征象 。 治疗应多采用补气健脾养血之法 , 主要药物有生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黄、阿胶、紫河车、女贞子、何首乌等 。 阴虚明显者 , 加鳖甲、龟甲;阳虚明显者 , 加鹿角胶;血小板减少明显者 , 尚需酌加凉血止血之品 。 生黄芪是补益气血之主药 , 其有补气健脾及直接补气血的作用 , 脾运健旺气血得充 , 能调动脏腑功能 , 祛瘀生新 , 利水消肿 。 在辨证施治基础上 , 大量使用生黄芪效果尤为显著 , 剂量可用至150~180g , 但湿热过盛者不宜应用 。
中药治疗肝硬化,老中医强调这3点文章插图
03疏肝健脾 , 调理气血
慢性肝病的患者多有肝气郁滞、气血不畅之候 。 因此 , 疏散郁结、调和气血在本病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王鸿士在临床上 , 对于肝硬化伴有肝脾肿大、食管静脉曲张、腹壁青筋暴露、腹水、舌质瘀暗等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之象者 , 多以软坚化瘀为治 , 常用桃仁、红花、鳖甲、牡蛎、三棱、莪术、穿山甲、马鞭草等 。 王鸿士认为兼疏肝行气之品 , 可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 并有一定软肝脾的作用 。 然本病虽有气滞、血瘀 , 但又常见气虚或气血两虚症状 , 出现腹水时更为明显 , 气虚则脉道更易涩滞 , 故常配合生黄芪、党参、当归、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阿胶、白芍等补药治疗 。
然湿热缠绵、饮食劳倦或肝气横逆 , 郁而化火皆使脾胃损伤 , 岀现肝热刑脾或肝胃不和等证候 , 如胸闷胀满、两胁作痛、食欲不振、纳食不消、恶心嗳气、善怒郁闷、腹胀泄泻诸症 。 常言“气顺火自降 , 治火先治气” , 顺气即能清火泄热 , 用疏肝理气配合祛湿健胃为法可行气消胀兼能清降 , 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 祛湿健胃药 , 多用藿香、佩兰、厚朴、白蔻仁、砂仁、茯苓、苍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谷芽、稻芽等;疏肝理气多用青皮、陈皮、香附、郁金、延胡索、枳壳、炒川楝子、大腹皮、香橼、乌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