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的集大成者( 二 )


乘势而上 , 吴孟超和同事迅速转入对肝脏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 。 尤其是当铸型标本达到一定数量后 , 他们在实验室、办公室、宿舍的书桌上都摆放着这些精细耀眼又美丽无瑕的肝脏标本 , 每天能从各个角度观察、研究 , 用笔尖顺着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的走向 , 仔细研究其管径大小的变化以推测其流量 , 并寻找它们各自在肝叶中的分布状况和规律 。 从混沌到清晰 , 从清晰到烂熟于心 , 甚至了如指掌 。 通过亲手大量制作标本和绘图 , 又经过对近200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正常人肝脏腐蚀标本或患有肝脏疾患者的标本的详尽观察、解读和分析比对 , 吴孟超已逐渐掌握了肝脏中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走向及其分布的规律 , 真正弄明白了正常人肝脏的解剖结构 。
结合临床实际 , 吴孟超认为应该抛弃过去把人类肝脏简单地分为左、右两叶的观点 , 转而建立以肝脏血管分布和肝内裂隙为基础的解剖学观点 。 基于此 , 吴孟超在1960年首次提出了正常人体肝脏“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 , 并相继发表《我国正常人肝内解剖的观察》《正常人肝内胆管和肝动脉的解剖学观察》等中英文论著 , 建立了全新的人体肝脏解剖理论 。
“五叶四段”论大胆地提出将人体肝脏分成“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和尾状叶” , 共5个叶;又将左外叶分为左外叶上、下段 , 右后叶分为右后叶上、下段 , 共4个段 。 这是中国学者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的明确表述 , 为肝脏手术提供了明晰且安全的理论指导 。 1960年3月 , 正是在“五叶四段”解剖理论的指导下 , 吴孟超完成了第一台肝脏手术 。
1960年6月 , 中华医学会在郑州召开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 , 吴孟超代表“三人研究小组”参会并宣读报告:“根据中国人肝脏的解剖数据及其规律 , 经过大量铸型标本的制作和反复进行的实验和研究 , 我们认为正常人的肝脏解剖按内部血管走向可分为五叶六段 , 在外科临床上则以五叶四段最为实用……”与会专家对吴孟超提出的全新理论产生了极大兴趣 , 专家们仔细审查了吴孟超提供的大量资料和数据 , 经过比较、分析、核实 , 在最后大会总结时 , 确认这是我国肝脏解剖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 一项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创新 。
时至今日 , 60年来的实践表明:“五叶四段”理论为肝脏手术奠定了解剖学基础 , 长期指导着国际上最大系列的肝脏手术施行 , 并为此后肝脏新手术的探索如肝脏尾状叶切除、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肝癌的根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 该理论也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黄家驷外科学》等专著的经典内容 , 得以传承和广泛引用 。
技术创造 , 闯进肝脏外科手术禁区
说吴孟超是外科大师 , 因为他在职业生涯里创造了太多的“第一”和奇迹 。 这些“第一”和奇迹 , 推着他走上事业的巅峰 , 也推着中国的肝脏外科走到世界最前列 。
吴孟超完成的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 , 虽然取得了成功 , 但是术中病人出血太多 。 在这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 , 他相继做了十几台肝癌手术 , 术中出血问题一直不易控制 。
当时 , 为了减轻肝门阻断后造成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国际上流行的“低温麻醉法”效果虽然不错 , 但是病人很痛苦 。 有一天 , 吴孟超在关水龙头时突然想到 , 如果能在肝动脉和门静脉上装一个类似水龙头的闸门开关的话 , 在手术时将闸门关上 , 过一段时间再将闸门放开继续手术 , 既可减少出血 , 肝脏组织也不会因缺血而坏死 , 这样不是很好吗?
于是 , 吴孟超创造性提出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一根橡皮带扎住实验犬的肝脏血管 , 先扎住10分钟 , 观察出血情况和监护数据 , 再扎住15分钟、20分钟、30分钟……经过反复比对研究 , 终于确定了肝脏切除手术血流阻断的理想时限 , 阻断15分钟 , 松开5分钟 , 以此反复 , 直到完全切除肿瘤 。 这样 , 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比例非常低 , 同样也可以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 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这一方法提出后 , 在很多复杂的肝癌手术中都取得成功 。 这一创新的止血方法 , 不仅成为我国肝脏外科界的“法宝” , 还走出国门 , 被国际肝脏外科界广泛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