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体质变强,鸡蛋功劳大

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营养科主任 朱旭萍 □主治医师 龚 偲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 金 晖
本报采访人员 王冰洁
【国人体质变强,鸡蛋功劳大】在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方面 , 蛋与肉、奶并列 , 可谓三足鼎立 。 《英国营养学杂志》近期刊登一项研究提供的数据显示 , 国人蛋摄入量在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 1991~2009年间 , 每人日均吃蛋量已经翻了一番 。
国人体质变强,鸡蛋功劳大文章插图
摄入量超亚洲平均水平
在这项研究中 ,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和卡塔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结果 , 共涉及1991~2009年间8545名18岁以上成年参试者 , 平均随访11年 。 结果发现 , 国人每日人均蛋类食用量在1991~1993年间仅为16克 , 至2009年已达31克 , 几乎翻了一番 。 而在同期的美国 , 每日人均蛋摄入量是28.43克 , 亚洲整体水平为20.56克 。
自1982年开始定期进行的全国性营养调查中 , 城乡居民的蛋消费量也呈现出同样趋势 , 尤以农村增速明显 。 1992~2016年 , 城镇居民人均蛋类消费量从每年9.45千克升至10.7千克;农村从每年2.85千克飙升至8.5千克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金晖说 , 我国居民蛋消费量的大幅增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早年摄入量偏低 。 作为传统的农耕国家 , 国人膳食长期以谷物为主 , 即碳水化合物多、蛋白质少 。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 , 粮食是头等大事 , 只有少数有钱人能较多摄入肉、蛋 。 几十年前 ,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就曾写道:“我们中国的吃 , 上层社会偏重色香味 , 蛋白质太多 , 下层社会蛋白质不足 , 碳水化合物太多 。 ”进入20世纪90年代 ,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 国人开始追求优质食物的摄入 , 其中就包括蛋类 。 事实上 , 食用量增加的不只有蛋 , 还有其他富含脂肪及能量的食物 。
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 。 我国食物生产供应能力不断提高 , 以鸡蛋为例 , 生产总量自1985年以来连续34年位居世界第一 , 供给充足 。 同时期内 , 虽然各类食物价格都在上涨 , 但与猪肉、牛羊肉、鸡肉等食材相比 , 蛋类的价格上涨幅度更小 , 选择上更占优势 。
食用耐受性更高 。 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中 , 奶制品和鸡蛋因性价比高 , 食用频率也更高 。 由于不少国人存在“乳糖不耐受” , 就会倾向选择相对“安全”的鸡蛋 。
体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蛋类食用量的增加 , 弥补了国人曾经蛋白质摄入偏低的不足 , 无疑对强化国民体质有益 , 但其好处不止于此 。
鸡蛋堪称一座“全营养宝库” 。 鸡蛋白是各类食物蛋白质中生物价值最高的一种 , 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 , 与人体蛋白质模式最接近 , 消化吸收率高 , 被称为“完美蛋白质模式” 。 鸡蛋黄则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B族维生素、矿物质及卵磷脂、叶黄素、欧米伽3脂肪酸等营养素 。 在儿童生长发育中 , 卵磷脂可谓必不可少 。
近日 ,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哈佛医学院布里格姆女子医院共同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 , 对年轻男性来说 , 鸡蛋摄入量与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有较强相关性 , 用鸡蛋替代红肉可降低20%的冠心病风险 。
但在高营养价值的“光环”之下 , 蛋类摄入过多是否会带来健康风险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 比如 , 蛋黄中富含的胆固醇 , 既是身体离不了的营养素 , 又可能因水平过高 , 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 上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与的新研究还发现 , 较高的蛋消费量与我国成年人的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 。
从目前国人摄入的平均水平来看 , 每日31克尚不足一个鸡蛋 , 无论是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每周280~350克的推荐 , 还是对比其他国家的健康建议 , 均在安全范围之内 。 人体每天约合成1000毫克胆固醇 , 且会依据外界摄入对合成量进行调整 。 一个鸡蛋约含200毫克胆固醇 , 虽接近每天300毫克的推荐量 , 但不影响整体水平 。 “法国国家营养与健康计划”就建议 , 成年人应每天摄入1~2个鸡蛋;美国心脏协会则未限制鸡蛋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