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20天,脑干出血患者可以站起来,出院了( 二 )

患者家有6岁幼女 , 突然倒下 , 家里的支柱塌了 。 绝望中的家属找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军教授 。 “脑干出血九死一生,手术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 ”——杨军教授和家属沟通 。

传统意义上 , 脑干包含中脑、桥脑和延髓的狭小柱状结构 , 内有大量的上下行纤维束和大量的神经核团 , 呼吸和循环的基本生命体征中枢也在其中 。 急性期脑干出血的持久刺激 , 势必导致上述重要结构的破坏 , 非死即残是脑干出血的真实写照 , 尤其是出血后7至10天的水肿高峰期 , 50-80%的患者不能扛过脑干出血带来的严重后果 , 能存活到血肿吸收、二期手术处理的患者是凤毛麟角 。 因此 , 脑干曾经是“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区” 。 急性期脑干出血也被认为是手术风险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

上世纪末期 , 国内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率先突破这一禁区 , 开展了脑干血管瘤、血管畸形、脑干肿瘤等疑难重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 逐渐积累经验 , 手术效果明显改善 。 部分出血吸收后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畸形留待二期手术切除处理 。 但急性出血患者首先需要存活到血肿吸收 , 这对神经外科团队的诊疗水平及相关科室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