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吊针中加退烧针”( 二 )

用药首先是要讲安全和有效 , 儿童更是如此 。 儿童退热药大多是口服的 , 如市面上常用的“泰喏林口服液”、“美林口服液”等 , 还有用于小婴儿塞肛用小儿退热栓 , 有时也可用肌肉注射用的“安痛定针”(因副作用较大 , 临床大多不用) , 但就是没有专门用于“吊针中的退热药” 。 所谓的“吊针中的退烧针”是什么药呢——“地塞米松” 。 这是一种激素 , 它可使发热病人体温迅速下降 , 因而有些医务人员就把激素当作一种退热药来用 , 特别是在个体诊所和基层卫生所中这种做法甚至做为常规 , 只要是吊针中都加用 , 有的输液单上都不标出来 。 这种做法危害很大 。 激素是一种非特异性抗炎药物 , 不是退热药 。 激素之所以能够降低发热患者体温 , 主要源于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 , 减轻毒素损害 , 但激素的应用非但不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 还可因激素降低机体免疫力而成为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助长剂” , 导致继发感染、感染扩散或病情恶化 。 由于激素能够抑制致热原的释放 , 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 , 取得暂时的降温退热效果 , 所以一些医生就常规运用地塞米松为患儿退热 。 但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退热 , 会惹下麻烦 , 带来诸多弊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