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全由国家兜底,70岁确诊患者的艰难抢救!花费140万( 二 )


这两项检查是ECMO上机患者的“家常便饭” 。 ACT监测的是血凝时间 , 通常一两小时就要做一次 。 动脉血液气体分析 , 则直接反映肺部通换气功能 , 医生借此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
马新利抽完血仅仅三四分钟后 , 病床旁边的仪器就已完成分析 。 拿着化验单 , 吉大二院ICU医生孙宏志不禁想起18天前老鲁刚转来时的情形 。 血氧分压可以理解为血液中的氧气含量 , 它反映人体缺氧的程度 。 “正常人的血氧分压是80-108mmHg , 他只有16mmHg” 。 “这是什么概念?”孙宏志说 , “就是在平时 , 这样的人是几乎见不到的” 。
低于50%的氧饱和度 , 70岁的年纪 , 严重的高血压基础疾病 , 上ECMO这最后的挽救手段还有机会吗?这是重症医生内心遭遇的犹豫 。
如果是一位没有多年救治经验的医生 , “看到第一张胸片的时候 , 也许就丧失信心了 , 这样的病人 , 肺子还有好转可能吗?”尹永杰回忆起当初的情况直言 , 即使是呼吸科的医生看到这样的胸片 , 都觉得没有什么希望 。
“但只要有机会 , ECMO使用就没有绝对的禁忌症 , 都应该全力以赴来救 。 ”尹永杰说 。
转院上ECMO后熬了过来
2个多月前 , 老鲁在汉口医院开始了自己同新冠病毒的持久战 。
“他的求生欲望特别强” , 曾在汉口医院支援的广东首批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爱兰3月29日向南都采访人员回忆 。 那时 , 陈爱兰已结束武汉驰援任务 , 回到广东休整 , 但老鲁这个病人 , 她一直惦记着 。
老鲁刚到汉口医院的时候 , 情况已特别严重 , 两肺全白 , 需要高流量系统给氧 , 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看起来好转 , 一度达到98% , 但淋巴细胞计数依然很低 , 一直没有恢复正常 , 胃口也不见好转 , 瘦了40斤 。 结果一次发热 , 他病情又加重了 , 一度病危 。
虽然广东医疗队里有重症医学专家 , 他们熟悉呼吸机参数设置 , 也有ECMO操作经验 , 但当时汉口医院并没有硬件条件 , 连最关键的供氧也不足 。
老鲁病情突然加重 , 万般无奈 , 陈爱兰能做的是努力帮他寻求一个机会 , 转到有条件的重症定点医院 。 她打了许多电话 , 托了好多关系 , 协调了两三个小时 , 最终通过一位国家专家组专家 , 将老鲁交到了吉大二院医疗队手中 。
陈爱兰说 , “(不上关键设备) , 当晚可能就走了 。 ”要接收一个病危患者 , 对于死亡率考核压力沉重的前线各大医院来说 , 不是一件容易事 。
「半岛晨报」全由国家兜底,70岁确诊患者的艰难抢救!花费140万
文章图片
尹永杰握住老鲁的手 , 开始这一天的查房 。
“他的生命体征都很不错 。 今天 , 咱们的这个病人达到了撤ECMO的标准 。 ”3月24日 , 完成查房 , 尹永杰对在场的医护人员说 。 病区里的十多名医护都来自吉大二院 。 这是特殊的一天 , 他们的白色防护服上 , 用黑色笔写上了“吉人天相” 。 这个出自《左传》的汉语成语一语双关 , 有着朴素美好的寓意——“好人会得到天的帮助” 。
“别紧张 , 过会儿拔管的时候 , 拔的一瞬间 , 可能稍微一点点疼 。 ”孙宏志隔着两层口罩 , 对老鲁大声说 。
病床上的这个武汉男人 , 虽已年逾古稀 , 但他的坚强给所有医护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 退休前 , 老鲁是湖北省二轻局职工 。 年轻时 , 他曾在吉林省长白山脚下的松山镇当过兵 。 这一次疫情 , 他的妻子、好几个战友都中招 , 他成了重症 。
他没想到 , 自己老了 , 生命又交到吉林来的医生手上 。
3月24日当天 , 吉大二院两位年轻的重症医学科医生田振玮和崔牧晨负责老鲁脖子右侧颈静脉的拔管 。 孙宏志和另一名医生赖冰洁负责右大腿股静脉拔管 。 尹永杰负责统筹协调与监督 。
“大爷 , 哪不舒服就吱声 , 我们能听见 , 手不要乱动 。 ”田振玮和崔牧晨将老鲁的脑袋偏向左侧 。 先在置管处淋上消毒杀菌用的深棕色碘酒 。 铺上了蓝色隔离铺巾 。 管钳4把、刀片4把、纱布……准备就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