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中的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看原生家庭的殇与痛
文章插图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很独特的部分,那就是成语和歇后语。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们既不是诗词,也不是散文,也不是小说戏曲,它们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却和这些璀璨的文化一样,流传了千年。
成语之所以流传千年,其实也代表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那就是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和故事,或者是传说,与我们中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般的成语都是四字成语,尽管只有四个字,但是很多成语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而且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
文章插图
今天要讲的这个成语,是一个多字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的一段争夺君王之位的故事。
这段故事其实起源于一个春秋时期著名的女人。
武姜的两个儿子:寤生与共叔段
郑伯就是郑庄公,春秋时期郑国国君。
话说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姜家的女子,史称武姜。姜姓,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的后裔,春秋战国时代,姜姓女子可是大名鼎鼎啊,个个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吸引着后人的眼球。比如晋文公的夫人齐姜就是一个姜姓奇女子,而武姜是另外的一个。
武姜之所以有名,除了是姜姓女子之外,还因为她著名的两个儿子:郑庄公和共叔段。
文章插图
武姜嫁给了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郑庄公和共叔段。
武姜生郑庄公的时候,是难产。那个时代生孩子,是一件要命的事,更要命的是,郑庄公是脚先出来的,这不是要他娘的老命嘛!
所以,郑庄公出生后,他老娘给他起名叫“寤生”,就是倒着生出来的意思,也就是不顺着他老娘的心,因此遭到了他娘武姜的嫌弃。
差点被吓死,捡回了一条命的武姜,非常厌恶这个大儿子,几乎不愿见他。之后她又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共叔段。于是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小儿子,宠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连太子之位也要从大儿子手中夺过来给小儿子。
自古以来,父母亲都比较偏疼小儿子,冷落其他孩子,更何况差点害死自己老娘的寤生,更不得亲娘的心疼。
好在他爹郑武公不糊涂,明白长幼有序,也深刻知道嫡长子传位制度的优越性,所以照旧传位给长子寤生,也就是郑庄公。
文章插图
史书中没有记载郑武公是否心疼这个长子,不过从他坚定不移的传位给长子寤生,就可以看出至少他是个明事理的君王。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郑庄公即位后,他的母亲依然偏爱小儿子,经常为了小儿子向大儿子索取。让小儿子叔段的封地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这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和警惕。
大夫祭仲就提出了异议,叔段的封地太大了,超过了应有的规制,这怎么能行呢。可是郑庄公却无可奈何的说:“这是我老娘的要求啊,我总不能违背老娘的心愿,做个不孝子吧!”
文章插图
祭仲又说了:“你妈也太贪得无厌了吧,她这样宠着你弟弟可不行啊!这就像野草,如果你不早早拔除,就会不断蔓延,一旦蔓延的很严重,再想拔除干净就难了!”
注意,金句来了!我们熟知的成语出现了。
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种经常做不仁义的事,贪得无厌的人,迟早会自寻死路,人不灭之天也灭之,你等着瞧吧!
果然,叔段越来越过分,越来越贪心,不断扩大领地,并且准备武器和战车,俨然是郑国第二个国君,与自己的哥哥分庭抗礼。
大臣们又不安心了,害怕叔段拥有的领地更大,拥护他的百姓会更多,劝郑庄公早早行动,除去隐患。郑庄公依旧稳如泰山。他说:“我弟弟这个人,他的做法是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敬,这种人怎么会有很多人拥护他呢,早晚他会崩溃”
- 好汉武松在水浒传中的三次流泪,哪一次最让人伤心
- 大汉盛世的真实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走近汉画中的历史故事
- 《诗经》中的第二首诗,《葛覃》为何会位列《关雎》之后?
- 仙侠作家中的“5大巨头”,他们扛起了仙侠小说的大旗!
- 曾经成为童年噩梦,长在瓶子中的“花瓶姑娘”,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 老话常说“一问三不知”,这其中的“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
- 东坡诗词中的海南春天|文化周刊 | a8993
- 现实中的李靖并不是“托塔天王” ,他为人谦逊有礼, 屡建奇功!
- 锦心似玉中的二夫人,表面无欲无求,但究竟对徐令宜有没有情?
- 国学·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