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治东阿,司马迁要为之执鞭!
晏婴(约前580-前500),字仲,谥号平,后人尊称为晏子,春秋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齐国桓子弱之子,以邑为姓。晏子不仅德行出众,而且智慧过人,但从不追名逐利,也不攀求贵族强权。
文章插图
在辅佐齐景公时期,有一次,景公派遣晏子管理东阿这个地方,晏子于是受命前往。不曾想,晏子到东阿治理三年后,竟名声败坏,国人皆知。消息传到景公耳中时,景公非常不高兴,召请晏子回来,当面训责他说:“寡人以为以先生的才能,治理东阿不在话下,故此派先生前往治理,可如今东阿却乱得不像样,您回去好好反省一番,寡人要大大地责罚先生!”
文章插图
因此,景公还要罢免晏子的职务。晏子见景公大为不悦,也未做任何解释,只是作礼谢罪道:“晏婴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个治理东阿的机会,三年之后,声誉必致全国,若仍不能治好,臣情愿受死。”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内心也有所不忍,便再次派他治理东阿。经过了三年,果然,晏子的好名声响于全国。当晏子前来献上赋税簿时,齐景公非常欢喜,亲自迎接晏子。
文章插图
晏子拜见景公后,景公坐下,向晏子致贺并赞赏他说:“先生您将东阿治理得真好啊!”欲奖赏晏子的政绩,然而,晏子却婉然谢绝,不肯接受。齐景公奇怪,问他为何不接受赏赐,晏子这才向景公作礼说道:“以往三年,晏婴在治理东阿时,开辟交 通,修筑道路,严密地方行政,防遏盗贼,故使婬邪放逸之人厌恶;尚勤尚俭,奖励勤俭孝弟,处罚偷盗懒惰,于是懒惰成性之人厌恶;判决讼案,不避贵族强权,故强权贵族厌恶;左右之人及近侍者有所请求,合法就答应,违法就拒绝,故左右近侍不悦;事奉贵人时谨守礼节,不越礼犯分,因此也使贵人不悦。
文章插图
“如此,婬邪放逸之人,懒惰成性之人,强权贵族此三类人,对晏婴不满,毁坏臣的名声在外;而左右近侍与贵人又在君王朝内败坏臣的声誉,故三年来臣弄得恶名昭彰,国人皆知,传至国君。“现今,臣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小心地处理。不修道路,延缓建设;不奖励勤俭孝弟,也不处罚偷盗奸邪;判决讼案,尊重权贵意见。因此,婬邪、懒惰、贵强等人喜悦了,对臣赞誉在外;左右近侍有所请求,一律答应,前来贿赂也不拒绝;加重赋税却少纳仓库,媚事君王左右,阿谀权贵。如此,左右与贵人们也欢喜了,在君王朝内称颂臣,善名美誉便传于内外。
文章插图
“可往昔,晏婴治理东阿时秉公守礼,救济贫民,百姓无一受冻挨饿;而今臣之所为,却使民无积贮,百姓过半食不果腹。原本应受奖赏的做法,君王却恼怒,欲加严惩;现今应被杀头的作为,您却亲自相迎,向臣道贺。臣实愚昧不明,不能再治东阿,愿乞骸骨回归故里,让位于贤者,怎敢再接受君王的赏赐啊!”于是,晏子向齐景公郑重地拜了两拜,准备离去。齐景公听后颇为震惊,见晏子要走,连忙起身说:“先生您就勉力再治理东阿吧!东阿是先生的东阿,寡人将不再干预了。”由此,齐景公知道了晏子的贤德,于是重用他来辅佐国家大政,三年后而齐国大兴。
文章插图
孔夫子到齐国,曾对晏子的门生说:“救民之姓而不夸,行不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 若没他,司马迁的《史记》就被埋没了,却因其不会做人最终被腰斩
- 为什么说:司马迁《史记》,是幸运“产物”?4大原因,解读始末
- 司马迁发现朝代的变化规律,竟然是转圈循环
- 蔡东藩对中国历史写作的贡献,可与司马迁媲美
- 史家之绝唱,司马迁与《史记》为何旷古绝今?
- 同是二十四史,《汉书》却不太认同写《史记》的司马迁
- 司马迁墓为何是“蒙古包”形状?他记载过九个字,忽必烈如获至宝
- 晏子油画《中国秦岭十大景》写生
- 山海经何时成书又属于哪个时代以至于司马迁不敢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