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圆桌对话:智慧出行"热"背后的"冷"思考( 四 )


第三,政策法规层面,这可能也需要国家层面去解决,甚至在更大范围里解决。比如大家讨论无人驾驶涉及到伦理问题,政策法规问题等,出了事谁负责等,都还需要很多政策配套。
只有这几个方面相互促进,才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就我个人来讲,我对这件事还是比较乐观的,我去过几个做封闭道路自动驾驶区域,现在技术层面上,车本身、车路协同在实验区里,已经基本上能够实现了,当然还存在各个厂家标准不一致,就是技术标准层面的问题。
我们中国的优势在于路的智能化方面,国家提的新基建,道路交通智能化建设作为重要方向,各个地方现在热情很高,资金也不是问题,我觉得国内我们来建智慧的路,应该比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有优势,一旦技术成熟,商业模式的探索也会更快,再加上我们做基建的能力,我觉得我们可以最快地推进。
可以看到,现在车路协同、以及智能车,在一些封闭园区的运转是比较有效的,比如我们也投过酷哇机器人、智行者,做无人清扫和物流,运行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技术成熟,也有人愿意买单,它们确实能产生它自己应有的价值,比如清扫,本身它是能替代人工,24小时可以不停歇地作业,有它的优势,低速无人驾驶的商业模式已经能够走通了,在规模性地产生投资回报,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一个发展势头。
罗铮:我看到百度的报告里面把这个叫做园区物种,相当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提供一些特殊的服务,包括无人快递、清扫、巡检是目前最容易商业落地的项目了。
孙晓光:今天是实实在在的解决劳工不足的问题,港口里面的司机严重不足,工作条件很恶劣,卸货时的加班时间很长,不是特别安全,长途货运是很要命的行业。天津港建新码头是完全无人化的,工业园区里面是特定的要求,但有相当大的规模,搞不好这方面的进展可能比消费方面还大。电动拖车是没有空调的,在机场里有非常高的安全要求,什么都是碰不得的,司机是要能开卡车级别的司机,这种司机在香港开bus,因为bus有空调,这个应用是平时在生活中看不到的,但实际上的进展非常快。
刘培龙:是的,广州机场也在做,港口、旅游园区、市政的物流、清扫、矿山都需要,低速状态下协同的要求没那么高,慢慢地会提出新的需求,对这方面的应用还是比较乐观的。
下一个主题,我想问一下孙总,汽车行业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博世作为非常有优势的部件和方案提供商,你们在汽车行业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中,是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变化的?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投资上有什么布局跟新的趋势结合或适应新的变化?
孙晓光:这个问题很大,首先声明,我是在风险投资里面做了一些时间的,在汽车行业算是新人。我从前在其他地方的时候不是在汽车行业里面,但以前也看过科技行业,科技行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TMT行业从手机通讯到半导体,更新迭代是比较快的。经常有一种现象是说这个公司本来挺好的,几十年就死了。
现在看到的英特尔半导体干不过TSMC(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转型其实是挺难的,科技性公司的脑子反而会固定在那里,这只是一点感觉,可能完全是错误的。博世是一个100多年的传统企业,反而头脑会更清楚,决心会更大。也许是欧洲企业文化不同,但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头脑很清楚,未来长远的规划也是很清晰,绝不回避,而且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挑战在哪里、有哪些事情要做。
我们这个部门投资是不可能改变的,从投资方向上来看,希望在这方面对公司有帮助,第一个看的方向就是电气化、智能化。
刘培龙:在投资这个板块你们怎么去考虑?
罗铮:我们认为变革的过程是技术驱动性的,所有跟汽车和出行相关的项目,技术是目前的第一个要素,当然在出行领域很多有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不会完全错过,但技术是第一,商业是紧随的,这是基本的逻辑。
在汽车与出行领域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汽车本身。第二,出行。第三,汽车后市场。
在变革过程中有关键核心的技术,比如说车载电子和芯片,第二个是传感器,没有传感器等于没有眼睛和耳朵。没有芯片,电子设备相当于没有神经和心脏。
自动驾驶和软件系统是大脑,材料也是我们关注的内容。电力电子器件也是我们关注的,因为它是跟新能源相关的。
本身宝能在共享出行方面就有公司,同时也关注出行方面最容易落地的停车、预约车位,这里也会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像地图、定位、导航是目前既有技术引领,又能快速落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