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哈啰出行的“纵横术”

文|IT老友记

共享单车领域战鼓又响,哈啰走在了不同道路上。
年初青桔宣布获得10亿美元融资,美团紧跟其后,宣布今年加大电单车投放力度,抛出百万辆电单车订单。
与美团青桔相比,哈啰却选择深入供应链,推出哈啰新物种,亲自下场造车。
从共享涉足制造,背后原因是哈啰的诉求不一样。滴滴发力青桔,是为了完善出行生态的布局;美团加紧投放,则看中单车的流量效应;哈啰深入供应链,下场造车、加码换电,却是为了完成二轮车生态的布局。
共享单车的泡沫破灭之后,摩拜、青桔都已经成为巨头的棋子,哈啰虽然背靠阿里,但仍旧是独立运营,换句话说,哈啰还有做大做强的野心。
从目前来看,哈啰已经在两轮车领域站稳脚跟,二轮车的生态闭环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话语权,而基于两轮车的领先优势,哈啰又开始横向拓展,触手延伸至网约车,甚至是本地生活服务。
纵横捭阖之间,哈啰未来还有多大增长空间?
四年4亿
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中,共享单车行业的命运似乎最为跌宕起伏。
从最鼎盛时期的“黄橙之争”,一路打到“彩虹大战”,随后摩拜卖身美团、ofo陷入押金漩涡,几百亿资本化为乌有,行业开始骤然降温。
现在共享单车行业格局已定。哈啰出行、美团单车、青桔单车,是行业前三名,也是硕果仅存的三个幸运儿。
但在三家之中,哈啰是最特殊、也是最幸运的一个。
在哈啰入局之时,ofo和摩拜正打得不可开交,为了避其锋芒,哈啰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发力。在烧钱大战正盛时,阿里化身白衣骑士,2017年12月领投哈啰的D1轮3.5亿美元融资,此后更是一路给予资本和流量扶持。
经过一路逆袭,哈啰已经成为共享单车行业第一名。2018年5月,阿里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曾透露,哈罗单车的日订单总量已经超过ofo和摩拜总和。
如今两年过去了,哈啰一路的发展仍然有条不紊。在第四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哈啰出行数据算法首席科学家刘行亮公布了哈啰的成绩,“四年时间来,哈啰单车和助力车目前均已完成国内超460座城市的规模覆盖,哈啰岀行累计服务国内超4亿用户,累计完成近300亿公里骑行总里程。”
另外,哈啰出行两轮事业部总经理褚轶群在接受采访时称,“哈啰两轮出行业务在今年在上半年已经实现经营转正”
共享单车从万众追捧,滑落到被外界一致唱衰,其中唯有哈啰始终俨然不动,无论是四年四亿的亮眼数据,还是经营的转正,足以证明哈啰一路以来的成绩,也足以证明共享单车巨大的商业价值。
今年共享出行的战火又从单车烧向了电单车,美团、青桔都加大了投车的规模,行业的战火似乎又被点燃,但并不会撼动哈啰的领先优势。
究其原因,竞争虽然还在继续,但在资本层面,美团和青桔虽然来势汹汹,哈啰背后亦有阿里支持;在市场份额上,哈啰从2017年开始试水电单车,拥有先发优势。
按照哈啰出行总裁李开逐的判断,共享单车长期发展还是会有一定的均衡性,包括从政府的管理,投放的额度等,所以不会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目前三家都会以三分之一为基础,而哈啰能够长期在50%左右的水平。
而且,无论是单车还是电单车,哈啰都有自己的长处——精细化运营。
几乎每一个行业都会经历相似的规律,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粗放走向精细化运营。滴滴在2019年发布组织升级计划,宣布精细化管理时代到来;美团同一时间也利用技术领先优势和平台优势,为商家输出 IT基础能力,提升全链路运营效率,推动精细化管理;而共享单车行业更为明显。
行业初期,各家依靠资本输血,盲目烧钱,最终落得一地鸡毛。哈啰因为成立较晚,初期资金实力较弱,避开了烧钱的大坑,也锻炼出了精细化运营的本领。
随着城市扩容量逐渐饱和,粗放式发展成为历史,资本不再是各家比拼的第一要素,精细化运营的作用开始显现。
一方面,哈啰在需求端采取精细化运营,例如为政府公安等部门提供定制车辆,根据不同需求场景,提供不同产品。另一方面,基于哈啰大脑的系统进行智慧决策,在调度、规范停车以及骑行安全和故障等方面,大大的提升了效率。今年,哈啰还通过全面接入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引导用户规范停放,用技术手段优化车辆在市政道路上的停放秩序。
在两轮车市场,哈啰第一的地位基本无虞,但仅市场份额仅是一面,另一方面哈啰开始深入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