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六 )


汉献帝是个昏庸的君主,在位时遭到国家和人们的嫌弃。他有一个侄子叫刘备,刘备起兵反对叔叔。……
对于此时的大明,此书的描述令人感到瞠目结舌。
他们(明军)的火药很坏,除了在鸣礼外从不使用;他们的火绳枪低劣到弹丸不能穿普通的胸甲,尤其是他们不知道怎样瞄准……他们是低贱的,无勇气的,而且武装差的恶棍,成千这样的士兵都好不可怕。此外在一个其地位被视为若此卑微,可以用奴隶充代的国家,士兵又算的什么呢?我们菲律宾的印第安人勇气比他们强十倍。最刺激人的莫过于:
最多用5000西班牙人就可以征服这个国家,或者至少可以征服在世上各地都是最重要的沿海省份。即使是最深刻的明黑,也不能承认这种明显是居高临下的描述。
门多萨并没有亲自来过中国,他对中国的描述代表了早期西方国家和中国交流的第一个来源——殖民者。
殖民者对中国的印象是及其片面的。他们自己甚至也没有到过中国,只是从华侨或者商人的口中影影绰绰得到一些中国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他们有目的的加工,变得充满了鄙夷和偏见。
菲律宾总督桑迪对中国的描述可以成为一个代表。随着桑迪征服中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个军官开始尽情地贬低中国来鼓动西班牙国王出兵。在1576年上报国王的文件中,他的态度是这样的:
他们(明代中国人)是一群卑贱、无耻而且可恶的族人、“鸡奸者”、“暴君”,中国的国王与官吏“虐待穷人,贪污,欺诈,抢劫”,“以前所未闻的暴政对待”他们的人民,而他们的人民“也没有一个人会对他们的国王效忠”。“他们每个人都说他们邻居的坏话,他们几乎全是海贼,做尽各种坏事”——参见周宁:《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不贴了,再看下去各位就要拍案而起了。
最初的材料在今天看来几乎荒谬不堪。就我在此前提到的三点来看,殖民者们对中国的了解及其片面,描述者的态度令人感到他们居心叵测——不是为了军事目的,就是充斥着对异教徒的偏见。但是,这一时期的殖民者描述奠定了西方汉学对中国的描述基调——富而不强。即使把时针再拨过近三百年,在托克维尔的笔下,中国依然是这般模样。
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对中国的描述占据了上风。不过,殖民者(这里也包括武装商队、正规军)对中国的描述,将一直持续到近代。

■网友的回复
以前解放军还是穷逼的时候,偶尔来些美帝同行交流,脸上笑的跟花一样的,最喜欢用的词是:China very good!后来我们的军费吭吭上来了,再来交流的,基本不说啥了,回去后要么黑你形式主义,要么黑你威胁世界和平。总之,别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