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二 )


结论:马嘎尔尼确实夸张地称赞过大清,之后有转为尖刻的贬损。至于哪种表述才是真实的,还真不好说。可以对比一下当时英国团长的《出使中国记》,这本书对于使团成员的心理有更加细致的描写。在到达北京之前,英国人一个劲地夸赞我大清国泰民安,是一个强盛的国家,虽然有一些问题,但都可以理解。所以促成英国与这个伟大国家结交的使团成员自然居功至伟,与有荣焉。可惜来北京以后谈崩了……这个锅甩不开,只好说清国腐败落后,不值得结交,清国人不讲道理,总之不是大使的责任……这几个英国人写书时太注重自己的面子了,至于清朝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网友的回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有图有真相」地了解一下马噶尔尼在中国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风土人情。
与欧洲老牌海上强国相比,英国登上对华关系舞台的时间要迟到了一百多年。但它一出场,阵势就非比寻常。1792 年,英王乔治三世委任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率领一行百多人的使团赴北京谒见乾隆皇帝,并于次年到达北京。皇帝当时已 83 岁,再过两年就要成为太上皇。和珅等一干大臣,谎称英国使团是专为恭贺圣寿前来朝贡的。实际上英使的目的,是要得到其他欧洲人所未得:一是享有在北京长驻外交使节的权利,二是获得优惠的贸易条件,绝不能再让荷兰人、法国人占得先机。使团中有两位名留史册的人物,一位是乔治·斯当东,另一位是威廉·亚历山大。前者写了一部详细记载历时两年出使经过的著作,书名就叫《英使觐见乾隆纪实》。后者则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绘制了上百幅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水彩画,其中大部分至今仍保留在大英博物馆及世界各大博物馆中。这一书一画,为后人留下了当年使团从天津到北京再到热河,及在北京滞留 6 个月的珍贵时光。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亚历山大所绘北海行船,有人在忙于生计,有人借水路出门,也有人在赏景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斯当东书中的马戛尔尼像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使团离开天津驶入津通大运河,接棒荷兰人继续冲击京城贸易封闭的防线
使团于 1793 年 8 月到达天津,改乘中国的内河航船,驶入了大运河,向北京进发。斯当东说这些内河船看上去很体面,船舱高大,空气易于流通,所用木材却非常轻,整个船吃水不超过 18 英寸(1 英寸约为 2.54 厘米)。白河水面上穿梭着各式船只,中国内河运输的繁忙,这里是一个缩影。在天津到通州一带的运河里,生活着许多水上人家,他们的生活方式,使来自岛国的洋人感到新奇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