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五 )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晚清思想家王韬旅欧时看到水晶宫,令他目眩神迷,他描写道:
“……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旃,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丈。砖瓦榱桷,窗牖栏槛,悉玻璃也;目光注射,一片精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毕备……”维多利亚女王在首届万国博览会享受着万国来朝的同时,近在咫尺的爱尔兰正在发生着持续数年饿死上百万人的大饥荒。

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王韬看到的估计和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康乾盛世」一样的「维多利亚盛世」。

■网友的回复
这里先占个坑,以后再详细添加。
简单地说
首先,裁剪史料是一个很不可取的行为。明后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描述有万丈光芒的,也有腐败不堪的。如果想要论证“前近代中国腐败不堪”或者“前近代中国很有活力”就去“选择性失明”,是为研究所不允许的。
其次,史料不仅能体现被描述者的情况,也可以提现描述者对被描述者的态度。利用前近代中西交流不畅时的西方史料和域外汉学更要注意,描述者对被描述者是否具有刻板印象或政治、宗教因素。
最后,中西方的交流不畅可能使描述者的视野不足。比如,他们看到的是码头,是城市,还是乡村,遇到的是官僚,是市民,还是农民?一群没有经过社会学训练的军官和传教士,真的能展现出完整的中国吗?
可以看到,同是传教士,耶稣会和多明我会因为传教原因可以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中国,西方的军官会因为被中国驱逐而对中国破口大骂,日本和朝鲜对中国的描述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大变。即使是中国人自己,也不能把中国说的很明白。
总之,这些西方史料和域外汉学应该成为历史学者严肃研究的材料,某些历史普及者裁剪史料的行为,以及民族主义者用来抹黑对方的行为,实在侮辱了这些珍贵的史料。
一、来自殖民者的间接印象
1585年(明万历十二年),西班牙出版了一本巨著,名叫《大中华帝国史》。这本由奥斯定会会士门多萨写成的“巨著”,就其对中国描述的详尽程度而言,远超此前的《马可波罗游记》等书,一时间在欧洲成为了解中国的一手材料。门多萨本人去过菲律宾,同当地华侨有过交流,相对而言,其书的可信度不可谓不“高”(当然,只是相对而言)。
这本书对中国的历史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比如介绍到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