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四 )


由于马戛尔尼的这种属性,使得他对贫富、强弱之类的评价标准其实可以是很灵活的,这就出现了游记里面前后评价矛盾非常大的情况。
在与清朝官员关系好的时候,就强调清朝地大物博。毕竟东印度公司历史上对大帝国鲁莽开战,是吃过不少苦头的,17世纪末的柴尔德战争时,曾不自量力与当时还在全盛期的莫卧儿帝国开战,结果不仅很快脆败,到头来还要“负金请罪”。而在当时的印度,英国第一次与马拉塔联盟交手(1775-1782)就苦战7年仍未取胜,对迈索尔王国更是连续两战不胜(1767-1769,1780-1784),马戛尔尼自己就在迈索尔人身上吃了不少苦头。如此一来,马戛尔尼访问之初的审慎态度,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当时东印度公司连迈索尔都还没搞定(1790年康华利上任后才对迈索尔取得决定性胜利,1799年灭迈索尔),更如何奢谈远征大清。
而到了后期,使团与乾隆以及清朝官员交恶,以及多少看多了清军的实际情况,就开始强调清朝其实也很腐败,可能倒没有你们想象的(如马拉塔迈索尔人)那么难对付【从史实来看,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总共伤亡804人,而打马拉塔时一个阿萨耶战役就伤亡1602人】。至于在海军方面英国占据绝对优势,这毕竟也是事实。
至于关于贫富的评价180度大转弯,倒可能确实是马戛尔尼本人情绪变化的结果,但也是这种灵活性的体现。张宏杰和马戛尔尼对中英的对比,其实都存在一些标准问题。张宏杰说的英国农民其实更接近于英国庄园主的佣人,那个时候英格兰已经完成了圈地,英格兰本土其实已经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小农了。而且由于乔治三世农业革命,庄园生产力高,英国佣人比中国小农过得好是肯定的,真正最穷的大概是无产阶级。
马戛尔尼就算没见过英国无产阶级,一个在印度当过总督的人,印度的饥民他总见过吧,所以富不富要看和什么标准比。可能跟印度农民比,清朝平民还真算富庶的,所以书中前半部就各种夸清朝的内政;
但若是跟自己这个使团的生活水准比,前面已经说了,一个伯爵的使团,还是清朝各级官员盛大招待的,吃喝的水准那哪是一般农民能比的,更何况清朝那么多饥民,使团的剩菜逮着什么吃什么其实并不奇怪(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想黑怎么都能找到素材)。
综合起来说,当时无论是英国本土(正干涉法国大革命)还是东印度公司(正攻打迈索尔)作战形势都非常紧张,抽不出太多兵力,再加上按使团的说法清朝也不是一无是处,所以英国议会最终48年后才下决心攻打中国其实也是很合理的决策。

■网友的回复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展示史无前例的昌盛和强大,于1851年举行了世界史上的第一次博览会,为此,在伦敦海得公园修建了专门的会址。会址建筑是一座像温室一样的巨大玻璃房子,起名叫"水晶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