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眼中看到的是「康乾盛世」吗( 八 )
1733 年,也就是乾隆即位前 3 年,英国人发明了飞梭,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使英国像吹气球一样迅速强大起来,英国人需要全世界的商品,更需要把自己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卖到世界上去。1698~1775 年,英国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 500%~600% 之间。因为国民的普遍富裕,英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大量的中国茶叶。而英国人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于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钢铁产品及其他工业制成品卖到中国。
可是,他们的商品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广受欢迎,就是打不开中国的大门。
当时中国实行一口通商,只在广州一地进行外贸。广州海关严重腐败,每条船需要交上大量陋规才能进港。更为关键的是中国还不允许自由贸易,外商必须经过一个中国官方指定的机构,叫「十三行」,进行贸易。外国商人到达中国后,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不管他们给的价格比别人低多少。采购所有东西,都必须经过他们,不管他们如何提高价格,降低质量。
英国人认为,中国的贸易体制有问题,导致他们与中国的贸易出现巨额的逆差。
此时的英国已经成为海上霸主,早已称雄欧洲,海外殖民地遍及全球。他们称自己为「世上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一个是小小三岛,另一个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人口不到 1000 万,另一个人口近 3 亿。但国势蒸蒸日上的英国人却认为,他们有底气来与东方巨人握握手了。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谈判,打开中国的大门。
1793 年,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通过这件事迎头相撞。我们学历史的时候,课本都是以 1840 年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我则认为起点应该是这次英国使臣访华。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把这个事件形容为「两个世界的撞击」,确实,此事如同火星撞地球,让中国历史从此卷入了全球化进程。
三
在来到中国之前,英国人对中国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认为中国是一个强盛大国。然而到了中国之后,正如我们在《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一章中讲过的,他们的第一个印象是,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穷困之中。
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的研究,18 世纪,普通英国农户一年的收入是 137 英镑,除去各种花费,每年能有 11 英镑的剩余。换成中国的白银,大约 40 两。而同时期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 32 两,而全年支出平均为 35 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 3 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十分普遍。
那么,为什么盛世中国是贫困的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 商院本科大一出国交换一学期 加拿大的女皇大学和英国的华威大学哪个比较好
- 英国大学本科纯数学课程设置以及难度
- 英国转学美本top15要把sat考到2300吗
- 为啥这么多人会黑去英国留学的学生
- 看着旁边的人出国,我也想出国,我想了解下留学英国哪家中介好,本科四年的费用要多少
- 哪位大神看过英国动画dinopaws
-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和英国帝国理工哪一个更好
- 英国本科预科曼大的into咋样
- 求问!全球排名400左右的英国大学的研究生是不是有用
- 本科在香港四年后去英国读一年研究生之后回香港工作两年可以申请永久居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