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自媒体|读《程杏轩医案》有感( 二 )


《杏轩医案·方宅揆翁幼孙暑风惊证 , 病愈之奇》有载:“宅翁幼孙 , 夏月患暑风惊证 , 热盛神迷 , 肢掣、齿齘、目斜 。 予照治玉翁孙女法 , 数日证犹不转 , 不啼不食 , 气息奄奄 , 俨如就毙 , 翁以为殆 。 ”医案前篇有载:“予按此证 , 小儿夏间患者甚多 , 治不如法 , 往往不救 , 较之寻常惊证特异 。 考诸古训 , 鲜有发明 。 惟近时吾郡许宣治先生 , 叙有十则 , 辨论颇详 。 至若卧置土上 , 垫用荷叶一法犹未言及 。 予治此证 , 每用此法获验 , 盖土能吸热 , 荷叶清暑故耳 。 特其惊之作 , 必由热盛而成 。 ”可见其对人与自然的思考颇深 , 感悟生活 , 就地取材 , 三因制宜 , 草木皆兵 , 以为良药 , 实为活用 , 方显佳效 , 这提示良医需以天地万物为器 , 是故草木虫石皆有情之物也 。 因此《方宅揆翁幼孙暑风惊证 , 病愈之奇》后又载:“一夕迅雷骤至 , 儿卧地上 , 忽然作声 , 如梦初觉 。 此后神明渐苏 , 热平惊定 。 斯证予虽为治愈 , 然理殊不可测 。 岂雷气通于心 , 雷动则蛰启 , 心为邪闭 , 得雷声而启耶?”可见程氏阐明自非故弄玄虚之人 , 却也思之、敬之、坦之自然 , 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 信奉天人感应 , 尊崇宏观整体与微观个体相合的治则 。 正如《族人联升休息痢 , 证治奇验》:“治积年之病 , 其效如神 , 物理真不可测 。 先哲云:千方易得 , 一效难求 。 信矣 。 ”
《杏轩医案·汪木工感证舌胎变易之奇》有载:“初起寒热呕泻 , 自汗头痛...予往扪其手足 , 果冰冷异常 , 按脉至骨不见 , 阖目不省人事 , 知为热厥 。 命再进药 , 旁议以为体脉如此 , 怕系阴证 , 前药恐未合宜 。 予曰:“此非阴证 , 乃阳极似阴耳 。 若误投热剂则殆 , 否则今晚勿药 , 明日不看何如 。 ”众然之 。 次日神呆略回 , 体脉如故 。 视其舌胎 , 又与昨异 , 形短而厚 , 满舌俱起紫泡 , 大如葡萄 , 并有青黄黑绿杂色 , 腻胎罩于其上 。 予甚惊异 , 辞以不治 。 其母哀恳拯救 , 予悯之 , 揣摩再四 , 令其紫雪蜜调涂舌 , 于前方内加入犀角、黄连、元参以清热...翌日再诊 , 厥回脉出 。 观其泡 , 舌消胎退 , 仅干紫耳 。 再剂 , 热净神清 , 舌色如常 。 是役也 , 予虽能审其阳证似阴于后 , 然未能察其实证类虚于前 。 自咎学力未到 , 但生平历治伤寒瘟疫诸侯 , 曾未见此舌胎之异 。 且诊视五日 , 变幻如出五人 。 前贤诸书 , 亦鲜言及 , 真匪夷所思也 。 谚云:读尽王叔和 , 不如临证多 。 洵非妄语 。 ”可见程氏的医技之精湛 , 医德之高尚 , 践行医者的使命 , 宁愿身败名裂也不弃病患于不顾 , 以及注重对病案进行思考总结与分享心得 , 公之于世 , 毫无避讳之言 。 在《杏轩医案》中 , 程氏还体恤病患 , 无论前来就医人身份贵贱平厄 , 虽有顾虑但绝不忘医者初心 , 视病患为亲故 , 同时直接且耐心地与患者、同道解释病情 , 毫无居高之势 , 并不辞辛劳 , 屡次登门为患者及其家属看诊、复诊 , 因而缔结了良好的医患情谊 , 实为难得之事 , 吾辈虚心习之 。
程氏医案中多处言及“不服药 , 得中医” , 以“倡言不服药得中医”绚烂于医案之林 。 认识到有些疾病不依靠医药也可自愈 , 是需要智慧和承认的勇气 , 古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 意思是说若是认证不清 , 盲目施治 , 反害病家 , 病伤可医 , 药伤难治 , 倡言慎治 。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 , 其观点虽然谨慎消极 , 但防止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产生是有积极意义的 。 医乃至精至微之事 , 不能求之于至浅至粗之思 , 否则动手便错 , 误伤病家 , 不如不治 , 正如吴鞠通所言:“医非神圣不能” 。
总之《程杏轩医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她 , 学习她 , 促进自身的快速成长 。 还有许多精彩医案 , 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 程氏辨证之灵 , 处事之妙 , 需亲自阅读 , 抱以求学态 , 方能一览风采 , 恰如食珍馐 , 如饮甘饴 , 如入宝库 , 如是德道 , 如履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