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对职业护士人群产后血压的影响( 二 )

P<0.001) , 年龄标化后分别为12.3%和3.7%(P<0.001) 。 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 , 妊娠期高血压组发生产后高血压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22倍(95%CI:1.65~2.99 , P<0.001) 。
在本研究之前 , 国外已有研究证实 , 妊娠期高血压者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高于妊娠期血压正常者[4-8,10-11] 。 其中 , 一项来自丹麦的大型队列研究[6]结果显示 , 在产后1~5年 , 妊娠期高血压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妊娠期血压正常者的4~10倍 。 而在50岁之后 , 妊娠期高血压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仅为妊娠期血压正常者的2~2.5倍 。 此外 , 其也证实了 , 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程度的加重 , 未来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也逐渐增加 。 在产后1年 , 重度子痫前期者、轻度子痫前期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妊娠期血压正常者的6.45倍(95%CI:5.35~7.78)和5.25倍(95%CI:4.64~5.94) 。 而且 , 在产后1年 , 42.5%的重度子痫前期者存在夜间高血压 , 44.5%存在夜间收缩压下降不足 , 这些情况同样是远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Brouwers等[7]的荟萃分析表明 , 被妊娠期高血压所影响的怀孕次数同样是未来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 再发子痫前期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首次怀孕发生子痫前期而第二次怀孕血压正常者的2.3倍(95%CI:1.9~2.9) 。 近期 , 国内李珊珊等[9]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也提示 , 妊娠期高血压是妇女分娩后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 , 95%CI:1.14~1.58) ,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 高血压患病风险逐渐降低 。 与国外研究相比 , 本研究人群高血压患病比例和患病风险(OR值)均相对偏低 , 这可能与本研究对象为职业护士人群 , 年龄偏小(平均31岁)、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知晓程度高有关 。 除妊娠期高血压外 , 年龄、缺乏体育锻炼、超重或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均早已被证实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9] 。 本研究结果也提示 , BMI、高脂血症均与高血压存在关联 , 其OR(95%CI)值分别为1.14(1.10~1.19)和2.26(1.47~3.47) 。 而且也有研究证实 , 妊娠期高血压易与上述危险因素并存[13] 。 因此 , 可以推测 , 在妊娠期高血压人群中 ,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增加体育锻炼、减重)、控制血糖、血脂等可能会延缓甚至阻止未来高血压的发生 。 目前 , 关于妊娠期高血压导致未来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十分明确 , 但已有的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三种途径:(1)妊娠所诱导的心血管风险增加;(2)妊娠前已有发生心血疾病的倾向;(3)上述两种途径的协同作用[14] 。 也有研究认为 , 妊娠期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血管应激" , 提早启动了高血压的始动机制 , 虽然产后短期血压降至正常 , 但已被启动的"应激"过程可延续至中老年[9] 。 本研究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前血压干预、产后血压随访及远期高血压的预防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首先 , 公共卫生部门应加强教育 , 提高公众对妊娠期高血压的认识;其次 , 对于已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的妇女 , 除要进行密切的孕期血压监测和干预外 , 规律的产后随访和早期干预可能会预防更多的高血压;再次 , 除血压外 , 还要及时有效地干预其他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体重等) , 切实降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