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家属发现输液瓶中有异物! 调解无效,怎么办?
本文插图
导读
在护士眼里输液瓶中见怪不怪的“异物” , 也许就是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 需要临床护士做好应对和防范 。
案例分享@牵挂***:
那天当班的护士在加药后没有发现液体中有个瓶塞 , 便把液体给一位发热的小女孩挂上了 。 后来患儿的父亲发现瓶中有个异物便来找我们护士 , 经证实是瓶塞后 , 无论如何解释他都不接受 , 坚决要求拔掉液体 , 并要求上告 。
患儿家属不依不饶 , 调解无效 , 后来院领导和患儿父亲一同将液体送交到上级卫生局 。 为息事宁人 , 最后卫生局调解 , 医院拿出 2000 元钱了事 。
但凡临床护士都知道 , 用大号的20ml注射器加药的时候 , 由于注射器针头较大(16#) , 注药过程中 , 来回穿刺 , 很容易出现注入输液瓶中带入瓶塞微粒的情况 , 这种肉眼可见的瓶塞微粒 , 不仅医护人员会看到 , 就是细心的患者和家属也常常会关注到这个问题 , 上述案例中 , 即是如此 。 护理人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不然 , 就会出现上述的医患纠纷 , 使医疗护理工作陷入被动和误解 。
处理对策1、正视这种情况的存在 , 妥善处理 , 给患者及家属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 尽快消除、减少患者对护理的不良印象和心理负担 。
2、按照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上报管理 。
3、积极寻求对策 , 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
防范管理为预防静脉输液污染 , 临床上需注意从配药到输液的各个具体操作环节 。
1
减少发生概率
(1)切割玻璃安瓿环节:应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应小于颈段的 1/4 周 , 开启安瓿前用 75% 的乙醇擦拭 。
(2)抽吸药液环节:要改变安瓿倒置的抽吸方法 , 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同时抽吸药物时针头应置于安瓿中间 。
(3)稀释药物环节:抽吸空气时最好在密闭无菌空瓶内进行;药物稀释应充分溶解 , 并现配现用 。 研究证实配药时针头插入瓶塞的角度、次数、针头大小、注射器使用时间与液体污染的程度有关 。
针头插入瓶塞次数越多 , 产生的胶塞微粒就越多;针头越大 , 配药时液体中产生的胶屑就越大;针头重复使用次数越多 , 流经针头后液体所含微粒的数量也越多;注射器使用时间越长、污染率就越高 。 因此要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选择合适、锐利的小号针头 , 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针头 。 侧面开口的针头也有助于减少微粒的产生 。 将加药时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 , 针头阻塞率和碎屑发生率也会降低 。
(4)穿刺环节:排气时排出初液 30-50 ml 可大大降低热原反应 。 穿刺不成功应更换针头 , 否则可直接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带入静脉 。
- 有癌症,易房颤!韩国82万例患者研究
- 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中微量金属的发现可能提供线索
- 欧美人那么爱喝酒,为啥肝癌患者却比中国少?3个原因很现实
- 淋巴瘤患者的福音!苏州大学探寻新的治疗靶点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6个部位疼痛,可能是并发症到来的信号,别不当回事!
-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诊断需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
- 不测血压,只凭感觉服用降压药会有什么后果?有位患者偏瘫了
- 抗衰再下两城!湘雅科学家发现D+Q能改善骨再生及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变|科学大发现
- 门诊遇到「硝苯地平 + 氨氯地平」联合降压的患者,怎么办?
- 肝移植,一直是重度肝病患者的首选,但它确实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