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需进一步诊断和检查


导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指生长于消化道黏膜层以下(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并表面覆盖着正常黏膜的一类隆起性病变统称 , 有着共同的特征 , 一般向腔内生长 , 形态多表现为球状、盘状或者是梭形的广基隆起 。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需进一步诊断和检查
本文插图



一、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临床上难以诊断 , 超声内镜是最有效的检查手段
1、概述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 , 除了肿瘤过大导致哽咽感或恶变出现一些特异性症状外 , 常常是在行普通内镜检查时无意间发现 , 位置上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 , 于普通白光内镜下仅可能表现出肿物的质地、大小及表面颜色等稍有所差异 , 其余并无明显特征性表现 , 因此无法进行明确区分 。
其中常见的黏膜下肿瘤有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血管瘤、黏膜下囊肿等等 , 而这些病变在B超、CT以及MRI等辅助检查中缺乏特异性、准确性 。 随着现在消化内镜日益精进 , 超声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 其在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 超声内镜是指将超声探头安置在消化内镜顶端 , 超声系统与胃镜的光学系统相结合 。
既可以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胃肠道体腔内黏膜表面形态 , 同时也可在腔内对病变进行实时超声探查 , 以获得消化道管壁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 。 因此 ,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管道中能够清晰地显示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壁的超声层次 , 由内到外回声带依次为高-低-高-低-高 。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需进一步诊断和检查
本文插图


分别对应于消化道管壁的浅层黏膜、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共5个层次 , 由于食管壁无浆膜层 , 第5层强回声为周围结缔组织 。 同时超声内镜还能分辨出源自消化道管壁外的生理或病理性压迫 , 再行CT、MRI可得以确诊 。
虽然黏膜下肿瘤不能根据超声内镜图像直接确定诊断 , 但是对肿瘤的超声内镜特征的描述 , 如肿瘤的大小、起源层次、回声模式及边界 , 可以有效地缩小了黏膜下肿瘤鉴别诊断的范围 。 因此 , 超声内镜成为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最有效检查手段 。
2、基础表现
囊肿多位于黏膜下层 , 也可来源于黏膜下任一层 , 呈半球形、质地较软 , 患者多无症状 , 但也有形成巨大囊肿而引起梗阻 , 单纯性囊肿在普通胃镜下可有透光感 , 因囊肿内有积液 , 超声图像可见无回声光团且无血流信号 , 可利用针状刀或鼠齿钳将其囊壁破坏后囊液流出 , 囊肿可迅速缩小 , 故而确诊 。
有报道指出位于黏膜下层的血管瘤 , 质软 , 易与囊肿相混淆 , 典型的病变均可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无回声改变 , 部分病变内部可见分隔状回声 , 不过两者可采用彩色多普勒相鉴别 , 避免把血管瘤误诊为黏膜下囊肿行内镜下手术切除造成大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