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 mSphere:多菌种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病原菌与共生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四 )


科研 | mSphere:多菌种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病原菌与共生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本文插图


图5 预先建立的微生物群对艰难梭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 (A)将在引入艰难梭菌前24小时建立的微生物群生物膜(9种微生物群1艰难梭菌24小时延迟)与在相同时间内仅生长艰难梭菌的生物膜进行比较 。 艰难梭菌数量用PMA-qPCR定量 。 (B)将预先建立的微生物群(9种微生物群1艰难梭菌:延迟24小时)对艰难梭菌的抑制作用与从一开始就与微生物群共培养的艰难梭菌的抑制作用(9种微生物群1艰难梭菌:无延迟)进行比较 。 所示数据是三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 。 非配对t检验用于检验显著性差异 。 ****, P < 0.0001; ***, P < 0.001; **, P < 0.01; *, P <0.05 。
科研 | mSphere:多菌种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病原菌与共生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本文插图


图6 艰难梭菌对预先建立的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PMA-qPCR用于跟踪添加艰难梭菌前24小时建立的9种代表性微生物生物膜中单个物种的细菌总数 。 所示数据是三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 。 未配对学生t检验用于确定显著性差异 。 ****, P < 0.0001; ***, P < 0.001; **, P < 0.01; *, P <0.05 。5 拟杆菌与艰难梭菌个体相互作用的研究作者想进一步研究随着艰难梭菌抑制而增加的物种是否能够影响艰难梭菌的生长 。 以前曾报道 , 类杆菌作为混合生物膜培养时 , 在艰难梭菌存在下繁殖更多 。 作者最近在体外系统中研究了多雷双歧杆菌(一种丰富的共生体)和艰难梭菌在上皮细胞层存在下的共培养 , 并证明多雷双歧杆菌在艰难梭菌存在下繁殖更好 , 同时减少艰难梭菌的生长 。 因此 , 作者在双重培养生物膜中研究了多雷双歧杆菌与艰难梭菌共培养时的抑制作用 。 在测定生物膜的CFU计数后 , 将两个物种的单一培养物和共培养物培养24小时 。 在共培养中 , 作者发现与单一培养对照相比 , 多雷双歧杆菌的存在显著减少了艰难梭菌的数量(超过10倍)(图7) 。 相比之下 , 当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一起培养时 , 多雷芽胞杆菌的生长远远好于单独培养时 。 艰难梭菌数量的减少表明多雷杆菌介导的抑制作用 。 为了确保初始生物膜接种没有偏差 , 作者测量了每个物种的CFU值;艰难梭菌和多雷梭菌之间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 。 有趣的是 , 在这两个物种的浮游培养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细菌数量减少 , 这表明观察到的抑制作用需要两个生物体之间的接触或物理接近 。 数据表明 , 多雷双歧杆菌 , 一种共生类杆菌 , 在复杂的群落中随着艰难梭菌的增加而增加 , 会对艰难梭菌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
科研 | mSphere:多菌种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病原菌与共生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