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院士的创新,不只在手术台上


【5月22日 ,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逝世 , 享年99岁 。 26日 , 吴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 。
众多国人深受肝脏疾病的困扰 , 据估计达到五分之一 , 而吴孟超院士在肝胆外科上的开创性贡献 , 拯救了无数生命 。
观察者网就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 , 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治疗组组长和教学干事医生何康 , 以此缅怀吴老 。 】
吴孟超院士的创新,不只在手术台上
本文插图
观察者网:回顾吴老一生的行医生涯 , 他最初作为马来西亚华侨 , 回来“学医救国”的决定本身就足以感动我们 。 当年初出茅庐的他 , 是从翻译海外专著进入肝胆外科领域的 , 那时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多大?
何康:肝脏血管密集 , 容易造成大出血 , 所以当时世界上肝脏大手术的成功率也不高 , 但中国肝脏外科医学的临床和研究更为窘迫 , 几乎都处于空白状态 , 肝脏的手术曾一度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禁区 。
吴孟超院士与同事方之扬翻译出版的《肝胆外科入门》填补了这一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空白 , 也是中国肝脏外科勇敢探索的第一步 。

吴孟超院士的创新,不只在手术台上
本文插图


图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但光“入门”显然还是很不够的 。 1958年 , 长海医院第一次对肝癌患者进行手术 , 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大出血 , 病人也没能救回来 。 当时 , 吴院士就在现场 。
后来 , 在吴院士和他同事的共同研究探索下 , 在1960年3月完成了所在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的首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 。
观察者网:吴院士尝试用乒乓球的材料 , 注塑研究肝脏血管 , 是不是就在这一时期?
何康:对 , 当时吴院士也尝试了很多方法 , 选择填充的材料 , 都不满意 , 最后还是把乒乓球溶解在丙酮里 , 再加颜料和定型剂才成功 。

吴孟超院士的创新,不只在手术台上
本文插图


观察者网:铸型标本其实人类很早就发明了 , 但蜡和低熔点合金 , 都不适合管道细小的血管系统 。 我看一些资料说 , 当时已经有用赛璐珞作为填充剂 , 来制作血管铸型标本的尝试 , 可见吴院士是紧跟前沿的 。
何康:不仅是紧跟前沿 , 而且能够跨领域吸收 , 毕竟关注标本制作的临床医生是很少的;而制作模型的人 , 即使是医学专业出身 , 也未必专注于肝脏领域 。
吴院士从自己钻研的问题出发 , 跨越领域 , 找到合适的方法 , 而且在有限的条件下 , 就地取材 , 从乒乓球里获取赛璐珞反复试验 , 才能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