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气管镜“梦之队”炼成记( 四 )


在学科带头人赵苏主任和胡轶主任的带领下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已组建10个专业学组 , 每年救治患者一万余人次 , 拥有呼吸功能测定、气道病原体检测、过敏原测定、支气管镜等专业检测手段 。 武汉中心医院呼吸内镜中心是湖北省最早的国家级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 , 能开展三、四级高难度内镜手术 , 已成功救治近千例疑难病例 。 此外 , 还在省内率先开展10余项内镜技术:支气管镜下支架置入、复杂大气道狭窄处置等介入技术 , 位居全省首位;自2007年始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内镜下肺减容治疗的技术 ,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还在省内率先开展全麻下支气管镜技术、支气管热成型手术治疗哮喘疾病等 。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气管镜“梦之队”炼成记文章插图
赵苏教授(右)和胡轶教授在为一名患者实施气管镜手术
近5年来 , 全科积极开展临床科研活动 ,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3项 , 省/市科研课题10余项 , 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Nature、Lancet等)、各级各类文章约100余篇 , 在2017年还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抗击疫情
我们一直在最前线
2020庚子年初 ,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 , 肆虐中华大地 , 武汉中心医院成为疫情暴风眼 。 新冠肺炎患者曾一度蜂拥而至 , 甚至导致医护人员连连感染 。 64岁的赵苏披挂上阵 , 成为武汉中心医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 和同事们奋战在抗疫一线 。
其实 , 赵苏早已是抗疫老将 ,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 , 他就曾代表武汉中心医院呼吸科 , 成为武汉地区第一位踏入非典隔离病区的呼吸专家 , 并担任重症患者抢救治疗组组长 , 整整与SARS苦战了28天 , 为武汉实现无一例非典患者死亡的目标立下了汗马功劳 。 2009年 , 甲型流感H1N1疫情暴发 , 他又临危受命 , 担任武汉市H1N1医疗救治专家 , 带领着武汉中心医院呼吸科 , 每天与传染病专家一起给患者会诊 , 研究病情 。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气管镜“梦之队”炼成记文章插图
2003年 , 赵苏教授(左二)与其他专家讨论非典患者病情
当前 , 人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 对于一些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 赵苏时常告诉科室团队成员 , 最重要的是靠“守” 。 比如 , 医护人员每隔半个小时应去观察患者高流量呼吸机的情况 , 有的患者病情反复、血氧饱和度数值不停报警 , 需要想方设法适时调整机器参数 , 同时又要防范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耐受 。 只有坚持不懈地守在患者身边 , 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一次查房 , 一名50多岁的患者冯先生(化姓)拉着赵苏的手说了半天感谢的话 。 原来 , 冯先生从外院转来时 , 病情非常危重 , 血氧饱和度不到85% , 当即就被送进了呼吸重症病房抢救 。 有一段时间 , 他的情况非常堪忧 , 喘气严重 , 无法动弹 , 一度到了死亡边缘 。
“只要有一丝希望 , 就不能放弃 。 ”那段时间 , 赵苏带着科室团队每天去看他 , 守在病床旁 ,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高流量呼吸机最佳流量、提高氧浓度 , 并加上了氧气面罩……
终于 , 转机出现了!在各项治疗和支持下 , 患者一点点艰难地扛了过来 , 最终康复出院 。
“多亏了武汉中心医院呼吸科的好医护 , 没有放弃我!”守护生命 ,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 , 这也是赵苏在抗击“非典”时得出的经验 。 当年 , 一名“非典”患者高烧不退、神志不清 , 且还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 稍微改变体位就会呼吸窘迫 , 患者偶尔清醒的时候又表现得十分烦躁 , 拉扯呼吸面罩拒绝治疗 。 面对这样的患者 , 不少专家已经做好了气管切开准备 , 而这将使众多医护人员面临生命危险 。
但赵苏则提出暂缓气管切开 , 随后几天日夜守在病房内观察病情 , 调整用药和呼吸机的压力参数 , 甚至躺上病床将呼吸机套在自己身上进行测试 , 就是这一躺 , 让他发现了是氧压偏低造成自主呼吸与机器呼吸不同步 , 才导致患者因为难受而拉扯呼吸面罩 。 经调整 , 72小时后 , 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上升 , 心律稳定了 , 呼吸也渐趋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