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气管镜“梦之队”炼成记

融媒体采访人员 宗俊琳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气管镜“梦之队”炼成记文章插图
病床上 , 一名肺部肿瘤患者整日气喘连连 , 通过精确准确的CT扫描影像可以看到 , 因肿瘤堵滞 , 他的左肺完全无法张开 , 右肺也被挤压得只剩下一点点开口 。 “就好比一条裤子的左裤腿被封住了 , 右裤腿也只剩下一个小口 , 那么这条裤子就完全穿不了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武汉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赵苏教授回忆起2002年第一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在床边为这名肺部肿瘤患者放置支架的手术过程 , 仍记忆犹新 。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气管镜“梦之队”炼成记文章插图
这名患者呼吸困难 , 甚至因此数月无法平躺 , 一度辗转多家医院都查不出病因 , 只能按哮喘进行治疗 , 但收效甚微 。 直到被送进武汉中心医院 , 赵苏教授细心观察发现患者完全不能平卧 , 因此无法平躺做肺部CT检查 , 只有站立位胸片显示左肺实变不张 , 右肺主支气管开口受压 。 当时 , 不能确定是什么原因造成气道堵塞 , 药物治疗又完全无效 , 但患者已逐步呼吸衰竭 , 意识开始模糊……
当务之急是尽快纠正狭窄 , 让患者可以稍微顺畅地一呼、一吸 。 时间就是生命!赵苏在心里反复问自己——能否尝试支气管镜床边检查并放置气道支架?
经过充分的考量 , 他决定一试 。 彼时 , 刚参加工作的胡轶医生从旁观摩 , 感到赵苏教授的决定既新奇又大胆 。 患者坐在床上 , 一名医生扶着患者的脑袋 , 支气管镜顺利插入 , 镜子一下到气管就看见隆突肿瘤死死盖住了左主支气管 , 还向右大部分堵塞右主支气管 , 仅有一个缝隙通气 , 于是由此下导丝 , 沿着导丝把支架置入器准确推送到位 , 随着床边支气管镜输送的支架一打开 , 患者的呼吸立刻通畅了 , 可以平躺了 , 惊心动魄的场面扭转了 , 气道介入手术成功了 。
这次手术成为湖北省历史上最早开展气道支架植入的手术 , 开启了武汉中心医院呼吸科的新阶段 。 自此 , 赵苏的呼吸科从医生涯有了“全省第一把镜”的称号 , 十分看好“纤支镜”发展前景的他 , 不遗余力地潜心探索 , 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 花了大半生的精力带出了一支湖北省支气管镜“梦之队” 。
呼吸内镜包括支气管镜和内科胸腔镜 , 通过它可以直接观察呼吸道粘膜或胸膜腔的病变 , 因此又被称为“呼吸科医生的另一双眼睛” 。 30年来 , 呼吸内镜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 当初观摩手术的青年医生胡轶早已从老一辈专家手中接棒前行 , 成长为实打实的“技术控” 。
如今 , 作为武汉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人 , 胡轶继续带领“梦之队”练就“十八般武艺” , 数十载磨一“镜” , 他们先后创造了多个呼吸内镜技术的全省第一 , 包括直筒金属支架、履膜支架、Y型支架、硅酮支架、全麻下手术、内镜下肺减容等 , 帮助众多危重呼吸疾患闯过了生死关 。
岁月匆匆 , 弹指一挥间 , 科室历史的沉淀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武汉中心医院呼吸科医者的接力棒中传承下来 。 随着这“一递” “一接” , 医学的呼吸之道随之更加内涵丰富、焕发活力 , 而疾患的呼吸之痛 , 更得以慰籍与治愈 。
建科之初
看准“纤支镜”前景 种下希望
20世纪90年代初 , 中国的呼吸医学技术逐渐进入蓬勃发展期 , 呼吸机、支气管镜和脱敏治疗等成为当时学科发展的几大方向 。 1993年 , 武汉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刚成立时 , 算上科主任赵苏在内 , 仅有3个人 。
当年已经走在消化医学内镜技术前沿的赵苏 , 按照医院行政安排 , 从消化科调动过来 , 跟着老专家一起创建呼吸科 。 他的内心一直思忖着科室发展之路应在何方 , 并敏锐地察觉到微创、精准的内镜技术也许可以应用于呼吸科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