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6 小茴香 丁香 良姜 花椒 荜茇 橘皮( 六 )


另外 , 更常用的是把它效果 , 比如说行气消胀、行气散满 , 消胀和散满那是差不多的 , 都是指的是胀满 , 行气消胀、行气散满 , 行气除满 , 比如说我们前面学的厚朴 , 长于消胀的行气药 , 所以它的功效往往是行气消胀、行气散满、行气除胀 。 那么很多行气药是偏于止痛的 , 就叫行气止痛 。
对行气药来说 , 消胀和止痛 , 绝大多数同时都有这方面的效果 , 只是互有侧重 , 一般称为行气消胀的 , 可能有的止痛不是很明显 , 但它并不是完全没有止痛的作用 , 它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止痛的效果 , 就包括我们前面学过的比如说厚朴、砂仁、白蔻、紫苏等等 , 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止痛的作用 , 只是它有的以消胀为主 , 就没有明显地提出它有止痛效果 。
那么我们后面有很多药 , 写的是行气止痛 , 但绝大多数它也有不程度的消除胀满的作用 , 所以不能把行气止痛和行气消胀绝对地把它这样子把它对立起来 , 或者孤立起来 , 只是说强调它的重点 。 比如我们前面学的茴香、小茴香 , 可能止痛消胀它都比较明显 , 它有时候你就不能六个字一起写 , 行气消胀止痛 , 往往只强调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 所以很多书上小茴香还是写个行气止痛 , 并不是说它不能消胀 , 对胀满它是有作用的 , 这是联系到效果 。
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 , 就是在气滞证当中 , 气机阻滞在胸中、在胃脘 , 常常出现一种痞证 , 一个病字旁 , 一个否字 , 痞证 , 由于有时候称为痞胀、痞满、痞闷 , 那么在一般的中医文献里面 , 包括现代的一些工具书上 , 什么叫痞 , 作为一个症状 , 气滞证当中的一个症状 , 是怎么样的一个临床表现 , 没有明确的表述 , 我是查阅了所有的书 。 但是根据我本人的体会 , 痞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症状 , 是一个似胀非胀 , 似痛非痛的一种阻塞不通的一种感觉 , 似痛非痛、似胀非胀的一种阻塞不通的一种感觉 , 患者觉得很难受 。
整个胸部或者胃脘部 , 这种很压抑、很堵得慌 , 你说是疼痛 , 又不是典型的疼痛 , 说它是胀 , 好像又是软软的 , 不像典型的腹胀 , 敲一下就像敲鼓一样的 , 有那种鼓音 , 它又比较柔软 , 是一个很特殊的 , 所以这种情况 , 把它叫作痞证、痞满 , 可能有的比较瘦小的一些中年的妇女啊 , 就很多有胃下垂 , 那胃下垂 , 饭后不容易排空 , 那胃里面很难受 , 你说它痛 , 它不像痛 , 你说胀又胀得不是很厉害 , 但很不舒服 , 其实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痞证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6 小茴香 丁香 良姜 花椒 荜茇 橘皮文章插图
枳实的花
比如说张仲景说的心下如覆盘 , 其实就是排空比较困难 , 我的理解就是讲的胃下垂 。 当然大家以后去学张仲景的著作里面 , 是不是那么一回事 , 当然可以考虑 , 其实也是气滞所产生的一个(症状) , 所以有的行气药比较少(有这功效) , 它行气除痞 , 行气消痞 , 就指的这么一个情况 。 似痛非痛 , 似胀非胀的 , 它有一定的缓减的作用 。 这是关于行气的功效 , 就有这么不同的表述方法 。
所以我们学了行气药以后 , 不但要能够辨位 , 行气药的主要作用的病位是在脾胃、胃肠或者在肝 , 或者在肝脾、肝胃 , 一个定位 。 二个它的主要表现是止痛、是消胀、是除痞 , 这都是它的一些个性特征 , 对一些典型的药 , 那么都是要分清楚的 , 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 那么行气药才是掌握得比较好 , 临床应用的时候就比较能够准确了 。
笼统地只说一个行气二字 , 部位不清、效果不明 , 那么学习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地完成 , 所以这是关于功效和主治 , 基本的功效和主治 。 另外兼有止呕的作用 , 少数的行气药 , 兼有止呕 , 那么用于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 。 这是关于功效和主治 , 这是总论的第二个问题 。
第三个 , 性能特点 。 行气药的药性绝大多数偏温 , 包括我们前面学过的厚朴、紫苏、砂仁、白豆蔻、小茴香等等 , 都是温(性)的 。 我们在这一章要学的 ,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药 , 都是偏温的 , 那么在这一章里面 , 偏寒的 , 只有两味药 , 一个是川楝子 , 二个是青木香 , 川楝子和青木香 , 那么大家记住了特殊 , 普通的、普遍的就好记了 , 那么行气药的药性 , 多数偏温 , 如果你用一个括弧 , 川楝子、青木香偏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