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十法-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分型治疗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由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 。 病程长 , 呈缓慢进展;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血尿;大多数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 属于中医学"肾风"、"水肿"、"虚劳"、"尿血"等范畴 。 中医临床辩证分为本证与标证 , 本证又分为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表证又分为水湿证、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 。
温肾十法-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分型治疗法文章插图
温肾十法的应用
1、 温肾利水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常见颜面或肢体浮肿 , 口淡乏味 , 胸痞腹胀 , 小便不利 , 舌苔白或白腻 , 脉细或沉细 。 水之制在脾 , 水之所主在肾 , 脾阳虚 , 脾失健运 , 则湿聚而为水 。 治以温阳利水 , 重在温肾阳 。
2、 温肾祛湿法
感受湿邪 , 一身尽肿 , 面浮 , 畏寒肢冷 , 便溏或泄泻 , 脘痞纳差 , 尿少 , 怕冷 , 面唇青紫 , 舌胖质暗 , 苔白滑 , 脉沉细 。 临床上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以寒湿中阻为多 , 在临床上要四诊合参 , 仔细辨证 , 对于寒湿证应温肾祛湿 , 顾护脾胃 。
3、 温肾活血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常见面色黧黑或晦暗 , 腰痛固定或呈刺痛 , 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 , 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 脉细涩 。 肾阳虚损 , 感受寒邪 , 导致血瘀 。 在治疗方面 , 血得温则行 , 肾阳不足 , 理当温肾 , 温阳药与活血药配合 , 可获得更加显著的疗效 。
4、 温肾通腑法
肾功能不全符合湿瘀毒内阻证候时 , 出现易怒烦躁 , 倦怠懒言 , 腰膝重着 , 眼睑及下肢浮肿 , 小便混浊 , 舌有齿痕 , 舌质黯或伴瘀斑 , 苔浊腻 , 脉弦濡或沉涩 。 肾阳虚衰 , 蒸腾气化不利 , 瘀毒弥漫三焦 , 阻遏气机 , 无法排出 , 中医认为给邪以出路 , 创温肾通腑法 , 使瘀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 调畅气机 , 平和脏气 。 临床常酒大黄、沉香、槟榔、泽泻、桂枝、附子联合应用 。
5、 温肾化浊法
肾司二便 , 肾阳虚衰 , 蒸腾气化不利 , 浊邪内生 。 三焦气化失司 , 清气不升 , 浊气不降 , 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 , 反聚而为湿 , 难从二窍而出 , 潴留体内 , 又能使脏腑功能进一步受损 , 形成恶性循环 。 水湿浊毒既是肾功能不全产生的结果 , 又是进一步损害肾功能的因素 。 化浊必须温肾 , 温肾有利于化浊 , 因为化浊是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而完成的 。 常用药有藿香、佩兰、菖蒲、桂枝等 。
【温肾十法-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分型治疗法】6、 温肾疏泄法
温肾疏泄体现在肾与肝的关系 , 本病肝肾同病时 , 临床表现面浮 , 下肢水肿 , 尿少 , 怕冷 , 眼干眼涩 , 视物模糊 , 头晕耳鸣 , 口干 , 舌边尖红 , 少苔 , 脉细或弦 。 精血同源 , 肝肾共居下焦 , 本同源 , 肾气疲惫不能濡养肝脏 , 导致肝疏泄功能失常 , 水不能涵木 。 在治疗中温壮肾中阳气 , 可使肝木条达 。 临床常用柴胡、薄荷、白芍配伍人参、附子等 。
7、 温肾降逆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症时病机错综复杂 , 以肾阳虚衰、浊毒瘀血内停 , 上干脾胃 , 从而影响胃纳脾运 , 升清降浊的功能 。 治疗上应标本同治 , 温肾降逆 , 从脾肾论治 。 温肾可鼓舞胃气 , 调理脾胃 , 胃纳神振 , 肾气渐复 。 常用药有怀牛膝、代赭石、磁石、川椒、肉桂等 。
8、 温肾纳气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明显时 , 呼吸浅短难续 , 声低气怯 , 倦怠乏力 , 形寒汗出 , 腰膝酸软 , 小便清长 , 或尿有余沥 , 舌淡 , 脉沉细无力 。 肺处上焦 ,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布散全身 , 脾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 肝主疏泄 , 使气机得条达 , 肾主纳气 , 肾摄取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 使吸气有根 。 依赖肾阳的推动、温煦作用 , 人参蛤蚧散便是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