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给孩子讲的国学启蒙故事:渭水垂钓文王拜师,跟姜子牙学说话艺术( 二 )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 , 不恶至情 , 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 , 小鱼食之;缗调饵香 , 中鱼食之;缗隆饵丰 , 大鱼食之 。 夫鱼食其饵 , 乃牵于缗;人食其禄 , 乃服于君 。 故以饵取鱼 , 鱼可杀;以禄取人 , 人可竭;以家取国 , 国可拔;以国取天下 , 天下可毕 。 鸣呼!曼曼绵绵 , 其聚必散;嘿嘿昧昧 , 其光必远 。 微哉!圣人之德 , 诱乎独见 。 乐哉!圣人之虑 , 各归其次 , 而树敛焉 。 ”
译: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 , 而不厌恶真情实话 。 我怎么会反感呢?”
太公说:“钓丝细微 , 鱼饵可见 , 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 , 鱼饵味香 , 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 , 鱼饵丰盛 , 大鱼就会上钩 。 鱼要贪吃香饵 , 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 , 就会服从君主任使 。 所以用香饵钓鱼 , 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 , 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 , 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 , 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 可叹啊!土地广大 , 国祚绵长 , 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 , 最终必将烟消云散;默默无闻 , 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 , 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 。 微妙啊!圣人的德化 , 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 。 欢乐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 , 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 , 而建立起各种争取人心的办法 。 ”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 乃天下之天下也 , 同天下之利者 , 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 , 则失天下 。 天有时 , 地有财 , 能与人共之者 , 仁也;仁之所在 , 天下归之 。 免人之死 , 解人之难 , 救人之患 , 济人之急者 , 德也;德之所在 , 天下归之 。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 , 义也;义之所在 , 天下赴之 。 凡人恶死而乐生 , 好德而归利 , 能生利者 , 道也 。 道之所在 , 天下归之 。 ”
译:文王问道:“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 , 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 。 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 , 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 , 就会失掉天下 。 天有四时 , 地有财富 , 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 , 就是仁爱 。 仁爱所在 , 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 免除人们的死亡 , 解决人们的苦难 , 消除人们的祸患 , 解救人们的危急 , 就是恩德 。 恩德所在 , 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 和人们同忧同乐 , 同好同恶的 , 就是道义 。 遭义所在 , 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 。 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 , 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 , 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 , 就是王道 。 王道所在 , 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 ”
文王再拜曰:“允哉 , 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 , 立为师 。
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讲得太好了 。 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于是 , 把太公请上列车 , 一起回到国都 , 并拜他为师 。
姜子牙的说话艺术:精妙!故事咱别白看 , 大家再细细品味姜太公对周文王的这五段对答 , 是不是看的很过瘾 , 是不是觉得这人说话有大智慧 。 简简单单、干脆利落能说到节骨眼、能让人信服 , 这是很了不起的一项能力 。
所以无论是我们大人也好 , 还是教育孩子也罢 , 我们能从姜太公的说话方式上学到两样东西:一是整体性思维 , 二是转折技巧 。
一、整体性思维
别人问你一个问题 , 你怎么回答呀?有人报流水账一样 , 从前说到后 , 最后也没让人听出个所以然来 , 话讲的很多 , 态度也很真诚 , 可是听的人难受 , 因为他挑不出重点 , 这就是大多数人存在的问题 。 如果你没有留意孩子平时在说话回答问题时是否存在这个毛病 , 那么以后你可以细细观察一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