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追年画的人( 二 )


张光宁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的一家药企,出于工作需要进修了外语,做过专业翻译。十几年前,他所在的药企面临改制,将近不惑之年的他做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很大胆的选择——辞职。那时候,他已是中层管理人员,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收入都很可观。
“一种冒险和探索。”张光宁如此总结自己当年的决定。“在单位时,单位就像一个大家长,给你安排工作,也管你吃喝,相对也是有保障的。”辞职之后,自主权回到自己手里,却也再没有人能来告诉你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还失去了那份保障。“有段时间确实挺难的”。
张光宁跟着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去了北京宋庄,想试着在国际上推销国内艺术家的作品。做了一年多,没挣到钱,反而赔了一些。“感觉那好像不是我要做的事。”
 守艺追年画的人
文章插图
2005年春节前夕,张光宁骑着一辆蓝色的铃木摩托车,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到处逛。先到藁城看了会儿宫灯,后来发现那条路可以到武强,想起武强有个年画博物馆,就一路骑了过去。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他在寒风里骑了四个多小时。“140公里,风把手套都给吹透了,挺惨。”
武强是著名的年画之乡,始建于1992年的武强年画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年画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展览让张光宁震撼不已,他从未想过木版年画竟会有那么丰富的内容。
从博物馆出来后,张光宁在门口的商店里买了几张年画。就在这时候,一位老人喊住了他,盛情邀请他到自己家看年画。老人的家就在博物馆后面的平房里,院门上贴着手工印制的门神,家中原来就是个年画作坊。这时张光宁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武强年画博物馆的老馆长戚建民。
戚建民是武强年画社和年画博物馆的主要创办人之一,退休后创办了德艺斋年画作坊,他希望张光宁能帮忙在国际市场上推广武强年画。两人一直聊到晚上九点多,老人给他看了自己收藏的画册和雕版,临走还送了他30多张年画。
“我想人生就是这样,有时一个拐弯,你就不知道拐到哪儿去了,它就是一个节点。”年画,成了张光宁人生中最重要那个节点。
 守艺追年画的人
文章插图
戏出年画。

寻找年画之旅
2007年5月,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张光宁自费带着河北年画去成都参与了这次盛会,成为“非遗节”上河北馆的两个项目之一——另一个是蔚县剪纸。
“卖得太火了你知道吗?”活动期间,张光宁靠卖年画挣了数万元,“有一天卖了七八千,到下午的时候,感觉这钱都装不下了,兜里哪哪儿都是钱。”
“很多事情只要你走出这一步,各种收获都会有。”成都之旅给了张光宁一个走出河北接触不同地域年画艺术的机会。从那以后,他访遍了全国近20个著名的年画产地,登门拜访当地年画艺人,追踪不同的制作工艺,比较各地年画的文化差异。在每个地方,他都会买大几千元的年画,还收集了数以千计的年画雕版。
寻访过程中,张光宁发现了传统木版年画传承的隐忧。有一次在重庆夹江,他好不容易打听到一位民间的年画艺人,坐着三马子到了对方家里,没想到老艺人的孙子说,当年爷爷留下的旧雕版几百块钱全卖了,“他们不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目前,我国已有18个产地的木版年画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人们关注的往往只有各地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那几种,还有大量散落民间的遗珠乏人问津。张光宁一直在有意识地搜集民间年画的第一手资料,以备将来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守艺追年画的人】2018年6月,甲马年画博物馆在石家庄市古城东路开馆运营,初步达成了张光宁让自己搜集的资料形成系统的心愿。“我认为我的积累足够了,文化储备也够了,研究得也比较深,应该把它们集成起来,尽可能把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