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初学隶书的基本功:从一个多余的点画说起


书法|初学隶书的基本功:从一个多余的点画说起
文章插图
书法|初学隶书的基本功:从一个多余的点画说起
文章插图
书法|初学隶书的基本功:从一个多余的点画说起
文章插图
书法|初学隶书的基本功:从一个多余的点画说起
文章插图
前几天写《张迁碑》日课的时候,遇到一个模样挺古怪的字,就是上图中圈出来的这一字。说它怪,倒不是文字难以识读。
碑文上刻的是“腊、正之际,休囚归贺”,那意思是《张迁碑》所写的那位墓主人张迁在做榖城县县长的时候,每逢腊月、正月之间,都会开恩,假释囚犯们回家,以贺新年。这是张迁作为父母官,给予地方百姓的德政。
这里的“休”字,当如《尚书·吕刑》“虽休勿休”一样,作“宽宥”解。可问题是,书丹的那位佚名书法家,为什么要在“休”字右边的“木”上加一点呢?我想,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的,恐怕不只是我一个人:
书法|初学隶书的基本功:从一个多余的点画说起
文章插图
上面这张书影里收录了邓散木(左起第一行)与何绍基(左起第二行)两位书法家的《张迁碑》摹本。
何绍基临摹“休囚归贺”一句的时候,直接把原碑“休”字上的那一点给忽略掉了——何子贞毕竟是有些古文字学功底的传统士大夫。写过《说文段注驳正》的他不会不知道,《说文解字》在解释这个“休”字的时候说:
休,止息也。从人依木。
——《说文解字》
“休”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一个人偎在树荫之下,意思当然是休息。以故“休”字右边的一“木”是绝对不能写成“朮”的。
因为“朮”的本义是“稷之黏者”,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高粱。要是“人靠在树旁”变成了“人靠在高粱上”,这会的什么意,还成个什么字呢?
照何绍基临帖的处理方法推论,或许,他是将“休”字上的那一点判断为碑面残泐所致。
可是我们无论是查看原碑石面还是拓本,都能够清晰地看到那应该是一个书丹刻石的点画而非残泐的痕迹:
书法|初学隶书的基本功:从一个多余的点画说起
文章插图
(碑面上被圈出来的这一点,如果是残泐所致,它的形态应该是不规则的。但这一点痕迹表现为一个边缘整齐的三角形点,拓片所反映出来的也是这种形状。这就说明这一点该是书丹刻镂的笔画,而非残泐的痕迹。)
邓散木先生临这个字的时候,倒是照猫画虎把点画写出来了,可这样一写,他笔下的“休”,右部就真成了一个“朮”,当然也就是个错别字了。
我从前看沙孟海先生着《近三百年的书学》,里面曾提到,乾嘉时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邓石如因为不通小学,时人有议,要取消他的书法家资格。邓散木先生这样临《张迁碑》,只怕也要被乾嘉诸老嗤之以鼻的。
那《张迁碑》的作者为什么要多写那一点呢?要把这个疑问解释清楚,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说文解字》中的“朮”字。许慎在书中记载了这个字的两种字形:
书法|初学隶书的基本功:从一个多余的点画说起
文章插图
虽然在《说文解字》当中,许慎把左边的一个字形定为正形,而把右边的一个视为异形。但陈独秀先生所著《小学识字教本》判断说,“朮”字的初形其实该是右边那个,至于“禾”旁是后来才加上去的。
这两个篆形有一个共同点——字头上都有一笔非常醒目的点画。可这个点画,很有意思,到了战国以后的简帛书字形中却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