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可能是史上最幸运的名将( 三 )
文章插图
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始现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直到隋唐之后逐渐消失,是我国古代中高级武衔的一种统称。与杂号将军相对的,则是位高权重、轻易不封的重号将军,比如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都可以称为重号将军。重号将军是军队的灵魂,也是皇帝最为倚重和信任的最高级武官——简单一句话,除了重号将军之外的各种名号的将军,都可以统统称之为杂号将军。在南北朝时期,将军名号更加泛滥,尤为不值钱。比如陈庆之所在的南梁,就共有各种名号的将军封号361种(包括加封外藩的125种),并将四征、四中、八镇、八安、四平、四翊将军(比如征东、中护、镇西、安南、平北、翊左将军等)也纳入了重号将军之列,剩下的才是杂号将军。
文章插图
如果跟今天的军衔作比较,那么重号将军应是上将级别,即便是经过南北朝时的扩编起码也得是个中将。而最顶级的杂号将军充其量大概也只能混成个少将而已,绝大部分应该就是校官、甚至是尉官级别。另外需要搞清楚的是,萧衍这家伙除了爱下棋以外,另一个癖好就是折腾官制,并把将其搞得复杂无比,看得后人头大如斗。南梁官制的大幅度改革共有3次,分别是在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和大通三年(公元529年)。因大通改官的调整幅度不大,而陈庆之从军又是在普通六年,因此他的官职调整完全可以参照普通官改。对照下表,我们会发现陈庆之的仕途真像是坐上了一部过山车啊!
文章插图
普通六年陈庆之初入军旅、受命前去接应元法僧时,萧衍授予其武威将军号——武威将军排在三十四班国内十品将军号中的第二十一班,属于普通官改中新设的“百号将军”中的一员,算得上是中高级将领级别。对于陈庆之这个初出茅庐的“菜鸟”来说,武威将军这个起点算是极高的、也是破格的,恐怕在当时没少招人红眼,并送他一个“幸臣”头衔。在接应元法僧这一战中,虽然最终侥幸打赢了北魏安乐王元鉴,但南梁援军的损失也极为惨重,最终元法僧不得不上书萧衍要求南渡,以避风头。而陈庆之在此战中的表现史书中语焉不详,但此后史书中的一句“还,除宣猛将军、文德主帅,仍率军二千,送豫章王综入镇徐州”(《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却隐晦的指出了陈庆之可能表现不佳。
文章插图
宣猛将军位列南梁三十四班国内十品将军号中的第九班,只是算是个低阶将军号,较之陈庆之此前所领的武威将军连降了十二班之多——这预示着两种可能,其一是陈庆之表现不称职或应对不当导致失利,所以被降职;其二是表现一般、不怎么显眼,再加上他出身寒门,又是“幸进”得官,所以招致一群红眼病的攻击,萧衍不得不施以处罚应付差事。此后的陈庆之如脱胎换骨一般连战连捷,尤其是护送元颢北归居功至伟,战后晋升为右卫将军。这个右卫将军号比较奇怪,甭管是天监二十四班还是普通三十四班将军号中都不见踪影,唯一可能沾边的位列普通第三十三班的“四中”将军的中卫将军——三国时期的曹魏曾分中卫将军为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掌宫禁宿卫。两晋沿置,为禁卫军统帅之一,秩四品,在南北朝时也普遍设此将军号。
文章插图
如果这种猜测成立,那就意味着陈庆之一举跨入重号将军的行列,正式成为军方大佬。不过陈庆之在护送元颢入洛阳后就遭遇惨败,不但元颢被俘杀,陈庆之所部也在兵败南撤途中全军覆没。陈庆之不得不化妆成和尚才逃过尔朱荣的搜捕,最终孤身一人逃回南梁。在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因陈庆之击退东魏定州刺史侯景进犯,晋号为仁威将军。这就见了鬼了——仁威将军属于普通(大通亦同)三十四班中的第二十六班,还是个杂号将军号,难道老陈在此前又被萧衍降职了?答案很可能就是如此,因为陈庆之又打了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