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手语版国歌背后的故事:每个表达都经过热烈讨论

新京报讯(采访人员 吴婷婷)在昨天(3月4日)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用手语“演唱”国歌,这一幕感动了众多网友。为何推出手语版国歌?其背后有何故事?
今天,新京报采访人员采访了多位参与国家通用手语版国歌项目的工作人员。未来,国家通用手语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国家通用手语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等都将陆续推出。
揭秘│手语版国歌背后的故事:每个表达都经过热烈讨论
文章插图
各地手语表达不同,齐“唱”国歌一度不能实现
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徐聪是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起草人之一,昨天,手语版国歌在全网爆火后,徐聪手机里收到不少朋友的留言。
和很多聋人朋友一样,过去每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徐聪也想“唱一唱”国歌,但是由于没有规范的手语版国歌,徐聪要么只能在心中默“唱”歌曲,要么只能用不规范的手语“演唱”。最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候往往国歌结束了,聋人朋友还没有用手语“唱”完。
“国歌能够令人振奋,我们也想通过国歌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以前这些都很难实现。”徐聪说,正因如此,一部规范的手语版国歌急需确定,并且向全国聋人朋友普及。
揭秘│手语版国歌背后的故事:每个表达都经过热烈讨论
文章插图
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徐聪。摄影/新京报采访人员 李木易
作为国家通用手语版国歌项目的落实和执行者,华夏出版社特殊教育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刘娲对此也深有感受。“全国各地的聋校每周都会有升国旗仪式,老师们自发教授听力残疾学生用手语表达国歌,但由于没有全国统一规范的方案,所以各地表达国歌的手语不一致。”
为改变这种状况,2003年4月,《中国手语》(修订版)出版时首次呈现了国歌手语版。因受当时研究条件的限制,该版本存在一些不符合手语视觉语言特点的问题,尚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国歌原意,听力残疾人也不完全接受,加之未上升为国家规范,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版本的手语版国歌并没有实现推广和普及,各地仍然使用着各自的手语表达。
每个表达都经过热烈讨论
2016年12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课题形式委托中国聋人协会手语研究和推广委员会(简称中国聋协手语委)开展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的研究,主要负责人邱丽君和仰国维都是聋人,也是资深的手语使用者和研究者。在所有参与了这一项目的工作人员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揭秘│手语版国歌背后的故事:每个表达都经过热烈讨论
文章插图
如果把国家通用手语比作普通话,那么全国各地的手语则相当于方言。刘娲说,手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手语和南方手语,所以要开展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的研究,前提是必须掌握、收集全国各地的手语表达,然后再集体论证,最后才能确定哪个词用什么手语表达。
从2017年开始,大约一整年的时间,中国聋协手语委全体成员先后辗转于北京、上海、辽宁、河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甘肃等12个手语信息采集点,通过网络调查、视频访谈、集体会议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共收集到32份国歌手语视频材料。
收集到手语材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的论证工作更加庞杂。徐聪说:“我们开了很多次会,全国各地的聋人朋友代表一起论证每一个词用什么手语表达更准确。由于南、北方手语表达的不同,往往针对一个手语动作就要争论三四个小时。”
他举例说,“危险”一词有的打法是一手五指微曲,掌心向内,按两下胸部;而有的打法是左手伸食指,指尖朝前,右手伸拇、小指,小指立于左手食指上,左右晃动几下。徐聪说:“后面这个打法象征着走在悬崖峭壁上,而前面的打法危险的含义稍微弱一些。经过好几轮讨论,最终决定用后面这个手语表达“危险”。同时,“冒着”“炮火”“长城”等词语,也都是经过热烈的争论才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