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考古长期被西方主导?陕西这支考古队去了以后,变了!


中亚考古长期被西方主导?陕西这支考古队去了以后,变了!
文章插图
从事考古工作近四十年的王建新有着诸多身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身份是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从中国西安到中亚的广袤大地上,王建新和他带领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的重大考古发现,最终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广为认可的“中国方案”,因此他们被媒体称为“现代张骞”、当代“凿空者”。
日前,经过各地各部门推荐、组织考察、审核筛选,陕西省第七批“三秦楷模”公布,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光荣入选。
中亚考古长期被西方主导?陕西这支考古队去了以后,变了!
文章插图
“我们要把这项工作长期进行下去,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王建新说:“我个人的责任是,为年青一代的学者做一些基础性工作,给他们搭建好一些平台,做他们的垫脚石。”
中亚考古长期被西方主导?陕西这支考古队去了以后,变了!
文章插图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成立于2011年,由8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骨干教师、12名学生组成,吸收国内外19家合作单位59名成员先后参与的考古队。
该考古队以王建新教授为带头人,以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优秀教师和科研骨干为中坚,吸收国内外高校师生和科研单位广泛参与,长期在丝绸之路沿线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发端于“樋口隆康之问”。
樋口隆康是日本著名考古学家,他是日本战后较早关注敦煌石窟的专家,樋口隆康还对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佛教遗迹作过很多深入的考察,他的著作《丝绸之路考古学》是研究丝绸之路考古学的必备参考。
1991年6月,樋口隆康来西北大学作关于阿富汗考古的学术报告,作为考古工作者、同时又精通日语的王建新担任翻译。报告过程中,樋口隆康问到:“中国境内月氏的考古文化遗存在哪里?”满座哑然。樋口隆康接着说:“要知道,中国才是月氏的故乡。”
月氏是曾经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在西汉时被匈奴击败西迁中亚。公元前138年,张骞为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第一次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此举被称为“凿空”之旅。
两千年之后,作为中国的考古学者,却说不清楚一支故乡在中国的游牧民族的历史踪迹;丝绸之路的开创者是中国人,但其考古研究却被欧美及俄罗斯、日本学术界所主导……樋口隆康之问,刺痛了王建新。
痛心之余,王建新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丝绸之路考古方面有所建树。”1995年,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一间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里,王建新和同事们一同画下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学术蓝图:“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
做足了充分的学术准备,1999年,一支由西大考古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走出“象牙塔”,走进茫茫戈壁,走进2000多年前的历史风烟。
“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观花,再到精准发掘”,十年间,他们数百次的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王建新等人在实践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论,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
2007年,团队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似是大月氏的王庭遗址的“东黑沟遗址群”,该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然而这个重大发现到底是不是大月氏遗址?要想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就必须走进中亚,沿着其西迁路线“走出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做到两相印证。
在1999年的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王建新积极向同行们阐述中国考古走出国门的重要性。他提出:“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来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
王建新认为:“开展境外考古,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资料,不再吃‘学术剩饭’,才能发出‘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