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过惊蛰的?清末民初湖北惊蛰打虾蟆习俗( 三 )
其实,一旦惊蛰气温偏暖,除了影 响三月插秧外,之前的秧田育苗环节 中,也易发生生理烂秧现象,表现为烂 芽或烂秧等。由于气温回暖,秧田中雨 水偏多,会使秧种缺氧窒息,如清人彭玉麟在光绪四年《致郭嵩焘》信札中 言:“湘中冬春连雨数月,阴霾不开, 秧种尽烂,惟期五六月不逢旱魃灾,岁 熟为幸。”
此外,据《天工开物》所描绘的秧 种生长阶段来看,早稻二月社日前后浸 种,经三十日生长,恰在三月到达插秧 阶段,正与谚语所描述的各月份特征相 符,所以惊蛰气温偏暖,很可能对早稻 的负面影响更大。
惊蛰打虾蟆习俗的再度审视
经上节对惊蛰节气、青蛙、秧种三 者间关系的大致梳理,对于湖北天门、 孝感二县的打虾蟆习俗,似乎可以尝试 作如下推论:
惊蛰寒,有利于秧种生长,反之气 温偏暖,出现蛙鸣,会产生秧田烂秧、 插秧缺水等连环性问题。也由此,民谚 中多流露出对惊蛰“不闻蛙鸣”的期 冀,或委婉透露出对惊蛰蛙鸣预示重复 浸种等问题的隐忧。一定程度上讲,惊 蛰节气时的气温状况,与蛤蟆正常出 蛰,二者的时差间,是天、地、生物三 者之间互动与调试的关键。
再从惊蛰尚寒谚语的空间分布考 量,其范围涵盖湘、鄂、赣诸省份,而 除湖北省外,其他两省之民谚,多将 惊蛰、蛙鸣、秧种三者兼顾,由此似可 推论,即湖北天门、孝感二县打虾蟆活 动,是在惊蛰忌蛙思维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活动方式。既然无法影响气候这一大 环境,那么对身边可以触及的蛙类进行 人为的、象征性驱逐,遏制其鸣叫,达 到惊蛰寒冷而未闻蛙声的同样效果,这 应是打虾蟆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当然 也是农人祈求稻作顺利的特殊心理的间 接反映。
总结
清代湖北天门、孝感地区惊蛰打虾 蟆习俗,从内部产生原因上看,其并不 孤立,而是与长江中游广大地区的惊蛰 忌蛙现象相一致;而从外部表现形式来 看,打虾蟆活动又极富地方色彩,丰富 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事项。
文章插图
【古人是如何过惊蛰的?清末民初湖北惊蛰打虾蟆习俗】惊蛰气温状况,是产生惊蛰蛙鸣谚 语的根源与依据,农人们据此建立起 惊蛰、蛙鸣、秧种三者间的联系体系。 然而,相对于湘、粤、赣等省份的惊蛰 蛙鸣谚语,湖北地区的打虾蟆能以民俗活动的面貌出现并 流传,与稻作农业对清代长江流域乡村 社会的经济支撑直接相关,也是“稻作 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这一古俗之本意也渐被时人所遗忘,但以“恶其聒噪” 相解释,民俗传承在此似又呈令人担忧之势。
- 赘婿:楼舒婉是不是穿越者?种种迹象表明宁毅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 秦陵地宫如此庞大的空间,如何封顶的!
- 古人如何把“棺材”放在悬崖上专家探索多年无果,老农一语道破!
- 让梁山好汉折损大半的方腊,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局如何!
- 古代画押圈、十,如何分辨真假?还有一步骤,中国领先外国2千年
- 世界首位变性人埃纳尔,为给妻子当模特选择变性,最终结局如何
- 娇妻美妾相伴,为何纳兰性德却因小小风寒去世后代下场如何
- 数千年里那么多古人去世,可为何我们如今看到的古墓如此稀少!
- 俗语“笑贫不笑娼”,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古人忠告,早知早受益
- 古人如何说分手?看完之后才知,他们的逼格实在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