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过惊蛰的?清末民初湖北惊蛰打虾蟆习俗( 二 )
文章插图
从这些谚语中不难看出,惊蛰气 候偏向寒冷,有利于农业生产,而一旦 气温偏暖,出现蛙鸣现象,农人们就要 重复浸种、育秧,浪费人力与物力,而 “懒婆娘”却可借此机会逃掉接下来的 插秧环节,以至于拍手称幸。这些占验 民谚虽未在字面上明确提出禁忌虾蟆, 但从情感态度来看,它们皆对惊蛰蛙鸣抱以抵触态度,因而也应被归纳到惊蛰 忌蛙的范畴中。
此外,从谚语中惊蛰、蛙鸣、秧种 三者间的逻辑关系来看,不难发现,蛙 鸣与否受制于惊蛰时的气候冷暖,而其 本身并不能对秧种的生长产生实质性 影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惊蛰时的气 候条件。换言之,在《耒阳县志》谚语 中,蛙鸣实则充当惊蛰节气时的一则物 候指标,而农人可据此对秧种的长势好 坏进行预测,由此,蛙鸣便也被包纳进 水稻种植这一大环境当中,被人们给予 相当的关注。
然而问题又随之产生,既然蛙鸣与 否受制于惊蛰气候条件,那么忌蛙习俗 的存在与流传,就势必要进一步解释何 以惊蛰寒会有利于秧种生长的问题。同 样,只有明晰惊蛰寒促进秧种发育的个 中原因,才能对惊蛰忌蛙习俗被赋予的 人为合理性产生深入的体认。
惊蛰寒与秧种之关系
据《耒阳县志》之谚语,既然出现 秧种,说明水稻生产要经秧田育秧阶段,所以它反映的是稻作农业中的秧播 技术而非直播。对于“秧种”的概念, 文献所载大致分为两类:
其一,指处于或已经过浸种阶段的 稻种。如贵州民歌有言,“相遇才泡秧 种,转眼已到了端午”。
其二,指处于秧田、尚未移栽入大 田中的秧苗。如北宋郑刚中《北山集》 中,言及浙江永嘉因“春寒多雨,秧种 未绿”。这里的秧种应已撒入秧田,处 于秧苗阶段。
此外,水稻按播种时间的先后,可 以分为早、中、晚稻等不同品种,乾隆 《湖南通志·风俗》载,水稻“早者二 月中播种,三月插秧,六月末可获,惟 高田为宜;中稻则清明前播种,处暑后 可获;其最晚者名重阳糯,九月始收, 惟下湿田宜之”。又按明代宋应星《天 工开物》,“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 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由 于浸种只需数日便可撒入秧田,所以早 稻播种时间最早可在春分节气前后。 除了以“社种”为代表的早稻外,中 南地区的大范围播种,主要在清明节 气,如同治九年湖南《醴陵县志》载, 农家社日浸种外,“余皆以清明前后为 率”。
文章插图
《耒阳县志》中“惊蛰寒,秧打 团”的说法,也见诸民国湖南《溆浦县 志》:“二月,惊蛰寒,秧打团,惊蛰 暖,秧起坎。”由于惊蛰喜寒,秧苗长势良好,而一旦惊蛰气候偏暖,秧苗 长势多欠佳,这里的“起坎”,属于川 渝地区的方言词语,意为事物刚刚起 步。又同治湖南《江华县志》:“惊蛰 不宜暖,且畏雷,否则其月多雨,次月 必旱。”光绪湖北《孝感县志》亦载: “雷打惊蛰节,二月雨不歇,三月犁干 田,四月秧生节。”这些占验民俗甚至 可以做出除惊蛰以外的较长时段气候 预测,可谓环环相扣,关于它们的准确 性,不妨与《天工开物》结合参看: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 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 种,先以稻麦藁包,浸数日,俟其 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 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 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 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 粒结果而已。
可见,早稻播种的二月中,一旦气 温偏暖,便会带来多雨天气,三月的气 候就容易出现干旱,影响插秧顺利进 行,造成秧老生节,降低产量。从气象 角度来看,惊蛰气候偏暖,预示气温回 升早,三月多发倒春寒天气,这时的秧 苗面临缺水、低温双重威胁。
- 赘婿:楼舒婉是不是穿越者?种种迹象表明宁毅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 秦陵地宫如此庞大的空间,如何封顶的!
- 古人如何把“棺材”放在悬崖上专家探索多年无果,老农一语道破!
- 让梁山好汉折损大半的方腊,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局如何!
- 古代画押圈、十,如何分辨真假?还有一步骤,中国领先外国2千年
- 世界首位变性人埃纳尔,为给妻子当模特选择变性,最终结局如何
- 娇妻美妾相伴,为何纳兰性德却因小小风寒去世后代下场如何
- 数千年里那么多古人去世,可为何我们如今看到的古墓如此稀少!
- 俗语“笑贫不笑娼”,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古人忠告,早知早受益
- 古人如何说分手?看完之后才知,他们的逼格实在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