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过惊蛰的?清末民初湖北惊蛰打虾蟆习俗

时间过得好快,感觉新年刚过没有多久,突然间又到了惊蛰。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古人是如何过惊蛰的?清末民初湖北惊蛰打虾蟆习俗
文章插图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杨花开,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和肝病发生。养生需注意防春温流感,饮食清淡养肝脾,多吃蔬菜清肠胃,早睡早起多锻炼。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现代人对于节气好像越来越不怎么重视了,但是在古代,节气就是节日,而且被看得非常重要的,那么,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过节日的。在清末民初湖北惊蛰有打虾蟆的习俗。
惊蛰打虾蟆习俗的特征与空间分布
惊蛰打虾蟆, 见于湖北天门,民国 《天门县志》载:“惊蛰节晚,儿童辈敲锣 鼓、木梆歌唱,谓之 赶虾蟆。”惊蛰“赶虾 蟆”,见诸湖北孝感,光绪八年《孝感 县志》载,惊蛰“近水家以荆条击池陂 水际,曰‘惊蛰打虾蟆,一打就哑’, 盖恶其聒噪也”。
此二县之忌蛙风俗内容相近,皆借助相应工具对虾蟆进行人为惊吓,达到驱赶虾蟆或禁止蛙鸣之目的,故从感情色彩上来看,可将这类活动视作对 蛙类的禁忌行为。此外,湖南南部永州府与宁远县也存在惊蛰忌蛙现象,嘉庆《宁远县志》载,永州府、宁远县两地,“惊蛰日忌蛙又忌 蚁,俗皆遍洒石灰于 门户”。从地理范围 上看,惊蛰忌蛙,主要 分布在长江中游的两 湖地区,同时在湘、鄂 二省各自呈现出小范 围集聚分布现象,如 在湖南集中分布于南 岭山地向湘江河谷冲积平原过渡的湘南 地区,在湖北则集中在汉江下游北岸地区。
古人是如何过惊蛰的?清末民初湖北惊蛰打虾蟆习俗
文章插图
民间选择惊蛰节气举行打虾蟆活 动,应是综合考虑惊蛰气候特征与虾蟆生物习性的结果。惊蛰为传统二十四节 气之一,取惊起蛰伏生物之意,时间一 般在每年公历3月6日左右,而长江中下 游地区的泽蛙多在3月下旬出蛰活动, 二者时间上相去不远,以故民国《蓝山 县志》将惊蛰“传为虾蟆生日”。
分析至此,可知惊蛰节气与虾蟆出 蛰,二者在时间上较为接近,因忌蛙而 举行的打虾蟆等活动也具备现实可操作 性。然而,对于惊蛰打虾蟆活动的内部 理论依据,此时尚未明晰。如《孝感县 志》云打虾蟆是出于蛙声“聒噪”,对此孝感人认为,“蛙声实为可厌,两部 鼓吹,亦强词耳,然虽用此法,而聒噪 如故”。“蛙声聒噪说”仅从文字表面 上做出初步解释,恐非惊蛰打虾蟆的真 正原因。
惊蛰忌蛙与稻作农业
为了探求惊蛰打虾蟆活动的背后 因由,有必要对涉及惊蛰、虾蟆二要素 的其他民俗资料进行梳理。循此方向发 掘,相关资料逐渐丰富起来。
惊蛰节气与蛙鸣谚语
我国南方湘、鄂、赣等省份,广泛 存在惊蛰时有关蛙鸣的民俗谚语。光 绪湖南《耒阳县志》载,“惊蛰喜寒, 不闻蛙鸣则秧种不坏。谚云‘惊蛰寒, 秧打团’”。此一志文较诸前所引其他 县志资料,新出现“秧种”这一重要因 素,并在蛙鸣与秧种的生长状况之间建 立起对应关系,即所谓“不闻蛙鸣则秧 种不坏”。另外,据熊第恕先生《中国 气象谚语》一书,相关谚语还有,江西 省的“惊蛰蛤蟆叫,懒婆娘拍手笑”, 赣湘粤三省的“惊蛰蛤蟆叫,秧要种三 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