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终前写首诗,短短4句却流传2千年?比乾隆写的4万首强多了( 二 )


根据史书记载,张良后来用《太公兵法》游说刘邦,刘邦能够很快觉得这部书的兵法有用,还经常运用里面的策略。这说明,刘邦已经能够看懂古代的兵法文学著作。这样的刘邦再写不出诗来,都觉得奇怪了。
反观乾隆帝呢?他的学习能力就不太行。根据历史记载,乾隆帝经常和臣子们切磋诗歌,但是,臣子们因为惧怕他,所以只能夸他的诗歌不错,长此以往,他的诗歌再难有长进。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堪忧。
刘邦临终前写首诗,短短4句却流传2千年?比乾隆写的4万首强多了
文章插图
刘邦的《鸿鹄歌》被归纳到了乐府里,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也就是说,刘邦的《鸿鹄歌》是官方公认的好诗。而乾隆的诗歌呢?
以乾隆的《咏雪》为例,虽然被采纳到了语文课本里。但是,它的文学欣赏性并没有那么高。“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五六片。六片七片八九片,”这是它的前三句,这明显就是打油诗。也只有据说是代笔的最后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还像点诗的样子。
刘邦临终前写首诗,短短4句却流传2千年?比乾隆写的4万首强多了
文章插图
相比之下,刘邦的两首诗歌内容丰富而厚实,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更加有渗透性,引人共鸣,文学价值很高。
其实,就连刘邦的后代刘彻的文采也不俗。比如刘彻的《秋风辞》里“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就特别优美。刘邦的诗歌贵在感情真挚,虽然数量少,但是文学价值高。而乾隆皇帝固步自封,多而不精,无法感人,更没有达到精妙绝伦的地步。
刘邦临终前写首诗,短短4句却流传2千年?比乾隆写的4万首强多了
文章插图
刘邦的《大风歌》和《鸿鹄歌》,仔细读读每句,就会发现:果然不一般。例如,《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讴歌了秦末汉初风云变幻的格局。“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表达自己成为君主的自豪。到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气氛一下子就伤感了。
国家百废待兴,昔日功臣,或造反起兵,或退隐江湖,或被杀而死,这些人才纷纷凋零。奈何外敌出现,百废待兴,国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为此,刘邦又怎么不忼慨伤怀呢?两首诗,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也有乐中悲,苦中乐的氛围,这就很能让读者对此感同身受。
乾隆的诗歌就没有感情吗?也不是。比如,他的诗歌里哀悼孝贤皇后的就挺感人的。只可惜,乾隆被一些堆砌辞藻的诗歌影响了,他的诗歌里除了夸耀自己的,就是胡乱抒发感情,甚至还有一些是他人代笔的。就是有感情的诗,写得也像作文,或者感情苦闷压抑,格局小,读起来很难受。
刘邦临终前写首诗,短短4句却流传2千年?比乾隆写的4万首强多了
文章插图
其实,我们仔细看一下两位皇帝的经历也能发现十分不同。
乾隆从小深受雍正喜爱,早早封了亲王。登位以后一路顺风顺水,既没有雍正的夺嫡之乱,也没有入关时的打打杀杀,他接手的大清完全是一副和平景象。虽然,乾隆在位期间整顿吏治,虽然开疆拓土,在边境打了不少胜仗。可是,这些他都是身在皇宫的指挥者,没有上阵杀敌,也没有腥风血雨,是标准的养尊处优。
刘邦临终前写首诗,短短4句却流传2千年?比乾隆写的4万首强多了
文章插图
反观刘邦,从秦末农民起义开始,刘邦就踏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从一个地痞流氓慢慢转变为一个到处流窜的头领。而随着势力发展壮大,整日提心吊胆的刘邦也才放下生命的担忧,开始想一些发展壮大的计策。
二人虽都是皇帝,可是刘邦是开国皇帝,乾隆是继位皇帝,自然经历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历经风雨的差异和磨炼,才让刘邦所写的两首诗有了丰富的感情和内在的人心触动。没有这些经历的乾隆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这也正是刘邦仅仅写了两首诗,却可以广为流传的原因了。
刘邦临终前写首诗,短短4句却流传2千年?比乾隆写的4万首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