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详析“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窥探贾宝玉的禅悟思想( 二 )


人文社注释此偈子“用意双关,既是谈禅,也是说情。”贾宝玉在此次“戏子事件”中,感情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他对湘云有友情,对黛玉有知己之情,他用心对待二者,收获的却是误解,由此构成了他烦恼的根源,所以他思想走向极端,认为既然“情”会伤人,那么只要没有“情”,自己就不会受伤害,所以才有“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之说。
 浅谈红楼:详析“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窥探贾宝玉的禅悟思想
文章插图
贾宝玉写完这首偈子之后,生恐旁人看不懂,还专门写了一支《寄生草》在旁进行解释: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
相比偈子,这支《寄生草》的意思更是粗浅易懂。贾宝玉的灵感明显来源于枕边书《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有“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之说。庄子认为,每个人处于社会环境之中,都会被异化,喜怒哀乐惧等等情绪都是“我”异化的结果,此种状态下的人被称为“假我”,但这种状态需要依赖“假我”才能存在,如果“假我”消失了,那么那些状态无从呈现,人就能返回“真我”的境界。
所以贾宝玉的这支《寄生草》是对上面偈子的进一步延伸,从抽象的“禅悟”具体到宝玉自己的生活层次,具体到这次“戏子事件”上,就是我如果不在乎“情”,不去管湘云是否会得罪黛玉、黛玉是否会对湘云动怒,那么我就可以摆脱“假我”,回归“真我”,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烦恼了。
 浅谈红楼:详析“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窥探贾宝玉的禅悟思想
文章插图
宝玉由此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自己以往的种种作为感到不值,故发出“从前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的感叹。
宝玉的此番作为其实属于“文字禅”的层次,文字禅从宋代兴起,直到明清时期仍然风行,并对知识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明显深谙此道,故将“文字禅”作为宝玉大彻大悟的重要步骤,实则也确实增加了《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禅学意味。
 浅谈红楼:详析“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窥探贾宝玉的禅悟思想
文章插图
贾宝玉禅悟的局限与不足,远未达到大彻大悟之境
贾宝玉虽然以偈子和《寄生草》表达了自己“禅悟”的思想进化,可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他只是因为湘云、黛玉对他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悲伤而已,一旦这份悲伤忧愁被解除,他便立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贾宝玉写完偈子之后,“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这才添了一支《寄生草》,以供旁人瞻仰,可见宝玉做此偈子乃是给旁人看的,林黛玉作为宝玉的知己,看到这篇偈子之后,立刻察觉出宝玉只是一时感忿而作,因此她并不在意,只是觉得“可笑可叹”;倒是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性情不甚了解,看到宝玉做此“禅悟”之语,立刻开始担心:
宝钗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第二十二回
 浅谈红楼:详析“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窥探贾宝玉的禅悟思想
文章插图
宝钗并没有看出宝玉的“禅悟”只浮于表面,可林黛玉却不同,贾宝玉的偈子末尾句“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并未达到至善之境,宝玉还需要一个“立足之境”,说明他并未领悟到佛家“一切皆空”的境界,林黛玉绝顶聪明,她立刻看出宝玉的肤浅,便有意用禅悟的方式将宝玉拉回正轨:
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愚钝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首偈子末尾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第二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