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绝对是人生挑战,九天六夜一般人根本扛不住,病倒者比比皆是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所以说,中国的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绝对是人生挑战,九天六夜一般人根本扛不住,病倒者比比皆是
文章插图
许多古装剧里男主角参加科举,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似乎在贡院里走个过场,就能迎来人生中的金榜题名时一样。殊不知,真实的科举之路远比电视里表现得艰辛得多。
想要参加科举,除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外,还要经历多次考试。例如:在清朝,读书人需先通童试,成为秀才,才有到省级考试机构参加乡试的资格。同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的,在参加考试之间,每个考生的身份都会经过官府检查。
首先,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家世清白,且参加考试的年份不能在服丧期,也不能冒充户籍等等。单单检查还不够,官府还要求考生请担保人。倘若,考生的考试资格出现问题,不但考生本人要因此获罪,连担保人都要受到惩戒。在清朝,即便是参加童试也要遵守上述规则。
例如:乐户(妓女、戏子)、皂隶、士兵家的子弟,都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因为在那个年代,考取功名的进士,就能获得一官半职,封妻荫子。倘若祖上是“下等人”,则会辱没朝廷声名,所以娼妓、士兵、奴隶的子弟一律不准应试。
除此之外,考生还必须在原籍参加童试、乡试,不得在其他地方冒籍参加考试。毕竟,每个地区的录取名额有限,一旦有人顶替,那么本地的考生就会缺少一个名额。而且,在以仁孝至上的古代,正值服丧期的考生不得参与科举,需在家中为亲属服丧过后才能参加考试。
科举绝对是人生挑战,九天六夜一般人根本扛不住,病倒者比比皆是
文章插图
就算拥有了参加科举的资格,想要赶考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参加乡试,就得耐得住性子,学会等待。在绝大多数朝代,乡试的周期是三年一次。因此,即便考生已觉得自己满腹经纶胸有成竹,也得耐着性子等到开科的那一年。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赶上皇帝家遇上什么喜事,比如:皇帝登基或大婚,这年就有可能开恩科。所谓“恩科”,就是皇帝降下隆恩,给读书人一次额外的考试机会。例如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时,朝廷就开了一次恩科。
参加乡试,一般要到地方的省会级城市。以南京为例,周边的学生如果去考试,就得规划好赶考路线,或走旱路,或走水路。路途比较遥远的考生,起码要在考试一个月前从家里出发,一路上风雨兼程,一刻不歇地赶往南京参加考试。
家里的条件不错的,在旱道上赶路时可以骑马,走水路时可以雇船,一路上一边赏玩风景一边结交朋友,身边还会有一些书童小厮照料饮食,要多自在有多自在。至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寒门子弟,赶考之路就比较波折了。
首先他们出行的盘缠是个大问题,就像《儒林外史》表现的那样,每个穷苦人家的读书人在赶考时,都需筹措路费。范进在进京考试之前,就从老丈人那里借了些钱。考生们即便凑够了路费,也不敢铺张浪费,一路上节衣缩食能省则省,能走的路绝不坐车。
科举绝对是人生挑战,九天六夜一般人根本扛不住,病倒者比比皆是
文章插图
到了考试的地方,还不能立即进场考试,还得面临下一项挑战。
根据清代的考试制度,乡试会举办三场,自八月初九那天开始,每一场考三天两夜,总共九天六夜。因为参加考试的考生往往比较多(通常一个地区有一两万人),所以在考试之前的点名是一项大工程,考生们往往要在贡院门外等上一个晚上,才能入闱。
嘉庆年间,江南贡院的考生们在外面等了足足一宿,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全部入闱。因为贡院外面人山人海,所以经常有考生在此过程中受伤,或发生踩踏事件等。点完了名,来到贡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号舍”,终于可以进行考试了。不过,在古代可没有空调,所以考生们在考试的过程中,还得面临天气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