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 从未干过雕版印刷, 又见败家子乾隆( 二 )


 活字印刷, 从未干过雕版印刷, 又见败家子乾隆
文章插图
印后拆版归字非常麻烦印刷完成后,需要拆版,必须把各活字归位到贮字处以利再用。活字归位,也是一个繁琐的工作。现代的铅活字印刷,宁愿把拆了版的铅活字重新融化铸字,也不愿分字归位再用。毕昇最初的泥活字版采用粘药来固版,拆版以后清除活字身上的残留粘药,也是颇为麻烦。他不用木活字,因为木头“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所以毕昇的活字印刷要往蜡胶里掺纸灰。后世为了避免清除残留药物,改用竹片塞紧印版空隙。尹铁虎有试验过,粘药中,松脂、蜡和纸灰的重量之比1:13:10最合适。这种配比,不仅可以稳固版内的字,而且拆散时字不沾污。
 活字印刷, 从未干过雕版印刷, 又见败家子乾隆
文章插图
书商不愿意印,文人不愿意收《梦溪笔谈》也说了,活字如果印得少,成本很高。“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只有印得多,才划算。但古时候印得最多的是四书五经这类经史子集,它们几乎千年不变,雕版印刷就可以了,一次刻成,保留雕版就可以反复印刷,没必要用活字。雕版适合同品种,多批次印刷。从商业书来看,好卖就再印。显然雕版更适合。政府部门印书,对图书的外在形式和文字内容都有严格要求。雕版技术成熟,比活字更能得到精品书籍。古代图书,除了传播知识,还被当作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品。书籍字体、版式结构、印刷工艺、纸张印墨选用、书籍的装帧,以至藏书章的钤盖,都十分考究。聘请书写高手,仿照名家字体风格写版雕刻,是宋代刻书的风气。但要把名家字体转变为活字的字体式样,比在雕版上困难。泥活字上再现名家字体更难。对于酷爱藏书的人来说,字体不佳的活字版图书可能不会被他们喜爱而选中入藏。
 活字印刷, 从未干过雕版印刷, 又见败家子乾隆
文章插图
由四爷的哥哥三爷胤祉奉康熙之命与侍读陈梦雷等编纂。皇室动用了国家的财政力量,并征调全国的能工巧匠,也费时多年。最后在雍正4年,印出66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万余卷,1.6亿字,5020册。这套书,也是中国铜活字印刷上卷帙最浩繁、印制最精美的一部旷世奇作。可最后乾隆这个败家子,全部拿去熔了炼成铜钱了。还假装说“毁铜昔悔彼,刊木此惭予。”共用了25万个铜活字,雕刻完后就收起来了。可最后乾隆这个败家子,钱不够用了,就全部拿去熔了炼成铜钱了。铜活字,变铜钱!!他还好意思还假装说“毁铜昔悔彼,刊木此惭予”,这个家伙不但审美清奇,还败家。果然败家子。但整个清朝,活字印刷的书籍不过20多种,而雕版印刷的却有数万种。这里面设计传统、技术、经济、文化各种缘由。直到1839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将西式铅字印刷传入中国,外国人做的中文铅字一直垄断中国的印刷业,别说传统活字印刷,就连雕版印刷也被淘汰。直到1985年,激光照排印刷发明,一举剿灭所有活字。1048年前后,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314年左右,元代王祯创造出木活字印刷术。1488年,明代无锡人华燧使用铜活字印刷术。1839年,西方铅字印刷传入。回声空想写点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