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东西|万民伞:古代百姓对好官的朴素表白


 不问东西|万民伞:古代百姓对好官的朴素表白
文章插图
(官老爷判案。左三握笔者为“书记”?图源:《带着爱来中国》)
“大胆刁民,见到本官,还不跪下。来人呐,给我打!”矮矮肥肥的官老爷似乎被人挖了祖坟而咆哮发飙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只见他稀疏的山羊胡子因怒气而飘忽不定,四下颤抖,一块代表杖打次数的竹签已然被他抓取在手,倏忽之间,从公案前呼啸而出,直直地砸在瑟瑟发抖跪着的“犯罪嫌疑人”的脚边,“给我重重地打!”
中国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洋帝师——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英国人庄士敦在中国西南地区旅行时,发现“一块平整的大石板上刻着这么几个字——屈死不告状”。这块石刻说的是,不到迫不得已,百姓是不好意思麻烦和打搅官府的。
原因包括几个方面:
一、古代中国人将司法诉讼看作是一件邻里纠纷的事情。这一点非常类似现在的《人民调解法》。有了纠纷,初时怒目相向,后来口舌相争,偶尔拔拳相向。实在不行,就找族长或长老去理论。日常生活中,国家根本没有也不需要设置警察,革命的生产生活,全靠自觉。可见中国人民历来是非常温顺和好管理的。
二、古代中国人将司法诉讼看作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什么?你吃了官司?”这句话基本就暗示这个人多多少少不是个好人,坏人才打官司嘛。现在,如果发生“民告官”的事情,群众的反应仍然会是惊诧,“这样都行?!”然后是点赞。如果“民告官”竟然成功了,群众更是喜不自禁,好像占了多大的便宜似的。就像最近被错误羁押27年后,发现是因刑讯逼供造成冤假错案的江西人氏张玉环,回到村里时,从后背穿到前胸,环绕一周,竟然悬挂一个洞房花烛夜或金榜题名时才会隆重使用的自制绸缎大红花!
三、古代中国人将司法诉讼看作是一件简单粗暴的事情。官老爷奉行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做法,即二话不说,先“各打五十大板!”想想白花花光秃秃的屁股,被木板或竹条暴打50下,早已皮开肉绽,人也被吓得魂飞魄散。告状?不是自取灭亡嘛。
但是,有些状,是必须要告的!
 不问东西|万民伞:古代百姓对好官的朴素表白
文章插图
(跪着审。图源:《亲密接触中国》)
古代官员一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他们学的和考的核心内容都来自四书五经。那些诗云子曰、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风花雪月与百姓的柴米油盐、阵前的列阵厮杀、罪案的蛛丝马迹、庄稼的春种秋收又相去甚远。
然而,朝廷偏偏固执地认为,科举选拔的就是全能人才,他们均是全能型官员,肩负无限责任,既负责政府,又负责司法,又负责军队,又负责粮食,又负责税收,又负责水利,又负责宗教,当然还负责审案判案,真可谓一专多能。
因此,审案判案的公堂就是衙门。
 不问东西|万民伞:古代百姓对好官的朴素表白
文章插图
(“各打五十大板”!图源:《花甲忆记》)
必须先熟悉一下衙门。
衙门一般是一个大的院落,这里既是官老爷上班的地方,也是他及其一大家子的生活区。
衙门正前方是一个大堂,后面是后院,人们常说的“后院起火”,指的就是这个“后院”。大堂包括正堂、前堂、后堂,正堂中央庄严肃穆地摆放着的,正是公案桌,因此,正堂即公堂。公案桌后面的墙壁开有一扇门,升堂审案时,官老爷直接从那扇门出入,节约了官老爷的宝贵时间和体力,考虑十分周全。要申冤或应诉的百姓则从两旁的边门进出。
 不问东西|万民伞:古代百姓对好官的朴素表白
文章插图
(一片祥和?其实是衙门入口。图源:《中国乡村生活》)
公案桌上放有一个签筒,里面插放写着杖打次数的木片竹片,木片竹片上尖下平,上大下小,几乎是寺庙里求签用的竹签的大号版,像极了一片挨挨挤挤的茂密森林。“签筒摆放在右手位,签筒旁边还有一金属制大笔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