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娃娃”“玻璃人”“蓝嘴唇”“月亮孩子”……这些看似“动听”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个“生命杀手”——罕见病。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被确定为国际罕见病日。今年2月28日是第15个国际罕见病日,主题是“分享你的生命色彩”。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目前,全球罕见病约有7000多种,包括渐冻症、“玻璃人”(血友病)、“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松软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罕见病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他们经历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承受着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关注罕见病:病虽罕见,关爱不能罕至】
文章插图
诊断难,是罕见病患者面临的第一道难题。罕见病涉及血液、骨科、神经、肾脏、呼吸、皮肤及重症等多个学科,临床医师普遍缺乏罕见病的专业知识。在我国,30%以上的罕见病患者需要5位至10位医生诊治才能确诊。高误诊、高漏诊、药品少、费用高,成为罕见病患者共同的“拦路虎”。研究显示,80%以上的罕见病由遗传因素导致,50%在出生或儿童期发病。一旦配偶双方存在相同缺陷基因,下一代就有可能患罕见病。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有药物可以治疗。无药可用,是横在全球罕见病患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即使有药可治,患者也往往面临着高额的治疗费用,不少人因无法负担费用支出而放弃治疗。因此,罕见病患者往往被称为“医学的孤儿”。
然而,病虽罕见,关爱并未罕至。加强罕见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事关亿万群众福祉。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罕见病的“中国式解法”,努力破解罕见病防治难题,给无数罕见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2018年,国家公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收录121种疾病。2019年,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建立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开展罕见病病例直报,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不断提高罕见病早诊早治能力。2021年底,国内共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其中已有40余种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涉及25种疾病。国家通过对罕见病药品谈判准入,使罕见病用药价格大幅降低,2021年共有7个罕见病药品谈判成功,价格平均降幅达65%。其中,曾经70万元一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价格最终降到3.3万元,并纳入医保目录,患者一针自费部分大约为1万多元。加快“孤儿药”上市,罕见病药品注册申请获得优先审评审批。建立罕见病多层次保障机制,编密基本医疗保障网,有效减轻罕见病患者的医疗负担。
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对普通家庭来说,一旦遭遇罕见病,往往意味着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事实上,支付能力不应成为个人获得卫生保健的障碍。一个国家之所以要建立医保制度,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更多家庭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只有为这个群体织牢保障网,才能保证每一个不幸患病者的利益。而且,罕见病和常见病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罕见病可能变成常见病,从小概率疾病变成大概率疾病。因此,医保制度既应覆盖常见病,也应兼顾罕见病。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足以照见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温度。
从卫生经济学视角看,让罕见病患者及早得到有效治疗,可以避免因病致残带来的医疗消耗,节约更多社会成本。这是一种有回报的健康投资,而非消耗性支出。事实上,人类对付罕见病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预防为主、优生优育。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可以诊断婴儿是否有罕见病基因突变。对罕见病高危群体进行产前筛查,可以有效防范罕见病的发生。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通过基因检测、产期筛查等手段预防罕见病,是一项花钱少、效益高的卫生策略。因此,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
关爱罕见病患者,既要靠爱心,更要靠制度。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但是一项好的制度完全可以做到。每一位罕见病患者的生命,都有不一样的色彩,都可能绽放出绚烂的光亮。让我们携起手来,守护好罕见病患者,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缤纷美丽的世界!
- 遗传|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90%无药可医
- 罕见肿瘤多学科专家研讨会在沪召开 行业呼吁关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康 | 研讨会
- 罕见病|国际罕见病日丨一场跨越20载的生命绽放
- 遗传病|【国际罕见病日】并不“罕见”,应被“看见”
- 罕见病|第15个国际罕见病日:全国多发性硬化症患者3万余人 期待创新药尽早纳入江西省“双通道”药品名单
- 赛诺菲|如何为罕见病患者构筑“友好”保障?罕见病多层次保障体系探索迎2.0时代
- 医保|多层次保障,为罕见病群体求医用药护航
- 营养不良|两个月宝宝哭声“没力气” 原来患了罕见病
- 慢性病|肺癌专家:肺癌变成慢性病,不能漏了罕见突变
- 罕见病日|国际罕见病日,让“罕见”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