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五 )
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力量 , 民心的力量 , 老百姓的力量 。
民心的取舍 , 最后自下而上地影响了正统观
这种力量首先反应在艺术领域 。 正史之外 , 有记载的三国故事 , 最早出现在隋朝 。 杜宝《大业拾遗录》中记载 , 隋炀帝观看水上杂戏的节目 , 当时就有了刘备跃马檀溪的故事 。 唐朝时 , 三国故事在民间就非常流行了 。 刘知几在《史通·采撰》中说 , 唐初有些三国故事"得之于道路 , 传之于众口" 。 到了宋代 , 皮影戏、傀儡戏、南戏等娱乐活动中都有三国故事 , "说三分"成了一个细分大类 。
文章图片
桃园三结义是著名的三国故事之一
这时 , "尊刘贬曹"的政治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 比如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至说三国事 , 闻刘玄德败 ,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 , 即喜唱快 。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 , 百世不斩 。 "简单翻译一下 , 说看三国戏时 , 刘备打败仗 , 观众都不开心;曹操打败仗 , 观众都很高兴 。
元朝以后 , 三国的故事越来越多 , 越来越完善 。 后来的《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 , 在政治上都倾向于蜀汉 。 所以 , 尊蜀汉而贬曹魏 , 在文艺作品上大致形成了统一 , 这反应了民心的取舍和民间对正统问题的基本倾向 。
这种力量还体现在对诸葛亮、关羽和刘备的推崇上 。
第一个是上层知识分子对诸葛亮的认可 。 唐朝以后 , 门阀贵族一蹶不振 , 科举考试成为政府选材的主要方式 , 这让士人 , 尤其是寒门出身的读书人的地位大大提高 。 他们期待自己能够大展抱负 , 成为像诸葛亮一样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贤相 。 诸葛亮成了士人的榜样 , 地位猛然提升 。
提升诸葛亮的地位同时也提升了刘备的地位 。 因为想获得诸葛亮一样大展身手的政治环境 , 必须要有和谐的君臣关系 , 刘备所谓的"如鱼得水"是君臣关系最好的一种体现 。 所以 , 唐朝诗歌中有很多歌颂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的作品 。
文章图片
诸葛亮
第二个是人民群众对关羽的崇拜 。 随着三国故事的演变 , 关羽逐渐被塑造为"义绝" , 成了一个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 , 成为了底层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 被尊为"武圣" , 和"文圣"孔子齐名 , 在民间受到敬奉的程度甚至超过孔子 。 民间对关羽的崇拜 , 刘备和蜀汉跟着借光 , 比如"桃园三结义" , 一个不存在的事件却在民间获得了高度的认可 。
第三个是人民群众对刘备的认可 。 游国恩等五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上说:
"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中的拥刘反曹倾向和上述的习凿齿、朱熹的正统的蜀汉观念是有一定关系的 。 但从《平话》和《演义》的内容倾向来看 , 决不能把他们拥刘反曹的内容简单地归纳为封建正统观念的表现 。 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 , 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以宽仁待民 , 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 , 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从这些对比描写中 , 可以看出《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 , 也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 , 憎恶暴君的愿望、"
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 , 基于不同的人物塑造(毕竟当时的人们更多地受文艺作品的影响) , 人民群众把曹操当成了"暴君" , 统治阶级反动本性的代表 , 而把刘备当成"明君" , 统治阶级良好一面的代表 。 基于这种选择 , 人民群众也认为蜀汉才是正统 。
文章图片
关羽崇拜源远流长
下层人民群众的强烈意愿 , 上层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 。 比如晚唐乾宁四年 , 虽然官方认曹魏为正统 , 但刘备家乡涿州开始出现"昭烈庙" , 这是官方认可的祭祀庙宇 , 也是北方最早的有先主庙的记载 。
还有历代统治者对关羽的推崇 。 比如清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 头衔多如龙妈 , 这都间接反应了对蜀汉正统地位的承认 。
所以 , 民间对刘备、诸葛亮、关羽的推崇 , 最后汇聚成了一种主体性文化 , 表达了民间对蜀汉正统的认可 , 并最终决定性地影响了官方的态度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 感谢您的观看 。
- 蜀汉的败亡,原因不在诸葛亮不识时势上
- 三国长寿名将廖化,从黄巾起义到蜀汉灭亡,他究竟活了多大岁数?
- 他本是一介儒士,却文武兼备,成为曹魏东方面军总司令
- 他本是一介儒士,却文武兼备,成为曹魏东方面军总司令
- 曹丕的弟弟,是个善于骑射的人,他就是曹魏将领曹彰
- 三国曹魏士兵为什么很少跟随将领叛变?竟是因为曹操施行的一政策
- 魏延的死,是死于他的性格和蜀汉的政治分歧
- 孙权为什么不趁关羽北伐的良机,去进攻曹魏呢?
- 曹丕篡汉之后,忠于汉室的臣子为何不去蜀汉投效刘备?
- 汉民族向来重正统,为何沙陀人南下中原,汉人竟不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