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风卷云舒 , 惯看桑田变沧海;阅历历史 , 身入其中 , 古往今来 , 多少故事笑谈中!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 陈寿在《三国志》中 , 是以曹魏为正统的 。 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 就是"纪"体和"传"体的使用 。 纪传体中 , 皇帝的传记称"纪" , 一般人的称"传" 。 曹操的传记叫《武帝纪》 , 刘备的传记叫《先主传》 , 这意味就很明显了 , 说曹魏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 , 孙吴和蜀汉二国是臣属国了 。
另外 , 刘备的国号是"汉" , 陈寿在《三国志》中却用"蜀书"来记载刘备集团的人物 , 硬生生把人家国名给改了 , 这一方面是为了扬曹贬刘 , 一方面也是否定刘备集团延续汉朝正统 。

正统|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文章图片
陈寿生活在西晋 , 他的观点代表了西晋的主流政治观点 。 可到了东晋 , 风气一变 , 开始尊蜀汉为正统了 。
典型的代表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 在《汉晋春秋》这本书中 , 习凿齿把陈寿"帝魏伪蜀"的正统论颠倒过来 , 视刘备即位是东汉正统的延续 , 以蜀汉纪年 , 蜀汉灭亡后 , 汉统结束 , 晋统继立 。
也就是说 , 习凿齿直接排除了魏国存在的合法性 。 《晋书·习凿齿传》说《汉晋春秋》:
"起汉光武 , 终于晋憨帝 。 于三国之时 , 蜀以宗室为正 , 魏武虽受汉禅晋 , 尚为篡逆 , 至文帝(司马昭)平蜀 , 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 。 "

正统|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文章图片
《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
南北朝时 , 有相当一部分君主以蜀汉为正统 。 比如汉赵皇帝刘渊就昭告群臣:
"今猥为群公所推 , 绍修三祖(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之业 , 顾兹尪暗 , 战惶靡措 , 但以大耻未雪 , 社稷无主 , 衔胆栖冰 , 勉从群议 , 乃赦其境内 , 年号元熙 。 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 , 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 "
另外 , 《宋书·武帝纪》称宋武帝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 , 《南齐书·高帝纪》则称齐高帝萧道成是西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 , 他们以汉朝君臣传人自居 , 当然不会以曹魏为正统 。
唐朝一统天下后 , 正统观更偏向曹魏 。 李世民在《修晋书诏》中说:"唯晋氏膺运 , 制有中原 。 上帝启玄石之图 , 下武代黄星之德 。 "说两晋承袭曹魏正统 。 唐朝的官修类书《艺文类聚·帝王部》中 , 也只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 , 吴大帝孙权的事迹 , 却独独没有刘备的事迹 , 可见对蜀汉政权的鄙弃意味 。
宋朝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朝代 。 北宋时 ,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 , 以魏纪年;欧阳修《明正统论》以曹魏为正统;苏轼等当时的大学问家 , 也以曹魏为正统 。

正统|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文章图片
北宋司马光尊曹魏正统
可到了南宋 , 理学大师朱熹作《资治通鉴纲目》 , 却抛弃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承袭陈寿的帝魏伪蜀的正统观 , 改尊蜀汉为正统 , 以蜀汉纪年(严格说来 , 朱熹认为蜀汉是"正统之余" , 汉朝之延续) 。 此后,宋人萧常作《续后汉书》 , 进一步承认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
元朝时 , 蒙古贵族提倡程朱理学 , 朱熹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日中天 , 他的正统观自然也占据统治地位 。 当时的学者姚隧说:"至《纲目》书出 , 始日汉中王即皇帝位 , 统斯正矣 。 "名儒郝经在《续后汉书》中 , 也以蜀汉为正统 。
当时对刘备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 比如元末明初的大学者叶子奇就认为:"帝王之盛节 , 三代而下 , 汉高为最 , 昭烈次之 , 光武唐太宗 , 伯仲耳 。 "竟然把刘备抬高到汉高祖的地位 , 比唐太宗的地位还高 。

正统|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文章图片
朱熹尊蜀汉为正统
明清之时 , 朱熹"尊刘"的正统观占据主流地位 。 明、清两朝都有《季汉书》、《续后汉书》等著作问世 , 都以蜀汉为正统 。
现在我们回头总结一下(不完全统计) , 西晋、唐、北宋 , 主流观点以曹魏为正统 。 东晋、南北朝的几个国家、南宋、元、明、清 , 主流观点以蜀汉为正统 。 这其中 , 朱熹的正统观对后来影响很大 。
其实不管是"曹魏正统"还是"蜀汉正统" , 都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气的封建正统观 , 并无高低上下之分 。 但这两种正统之争 , 背后的原因却深刻反映了历史深处很多有趣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