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股价被低估 , 一直是很多香港上市公司老板的心病 。 与万科比起来 , 孙宏斌坦言更愿意去买自己家的股票 。 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句玩笑话 , 但其实 , 他真的这么做了 。
2016年9月 , 融创以6.18港元的价格向大股东孙宏斌进行溢价配股 , 共筹资28亿港元 。 与其说是配股融资 , 不如说是大股东对上市公司一次豪迈的增持 。 而最关键的是 , 孙宏斌其实并没有出钱 , 平安集团提供了全部的弹药 , 代价是以他持有的融创股权做抵押 。
这是一个神一样的伏笔 , 它的意义要一年之后才体现出来 。
这番操作后 , 孙宏斌在融创的股权再次回到50%以上 , 虽然仍旧不高 , 但为未来的增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 除此之外 , 大股东增持 , 其实是对股价的最好提振 。 融创的股价终于开始了滑行起飞 , 到2017年下半年迎来一个过山车般的行情 。 2017年底 , 孙宏斌在一次论坛上 , 难掩激动的心情 , 他当面感谢了平安银行 , “借给我25亿增持 , 赚了150亿” 。
可是 , 孙宏斌又如何知道 , 他应该在哪个时点增持?
绕不开一个大背景:港股通的建立与完善 , 让内地投资者也可以轻松购买港股股票 , 南下的资金热情十足 , 那些常年被低估的内房股 , 终于等来了价值的回归 , 尤其是那些充满故事的企业与人 。
表现最为明显的 , 如融创、恒大、碧桂园等 , 2017年一年间 , 融创的股价涨了4倍 , 恒大涨了4.5倍 , 碧桂园涨了2.5倍 。 而年内最高时 , 融创股价涨幅达5.5倍 , 更是冠绝内房股 , 一度逼近40港元 。 遥想上市之初破发的窘迫 , 那个一穷二白的苦日子 , 终于远去了 。
股价上涨当然有很多好处 。 孙宏斌自己赚足了钱 , 也让那些跟随自己的投资者 , 赚到了钱 , 同时 , 也让企业可以更容易从市场中拿到发展的钱 。
另一个配股增发的时机 , 已经来临 。 7月 , 融创以每股18.33港元的价格配售了40亿港元 。 12月 , 短短半年后 , 又以每股31.1港元的价格收下了78亿港元 。 这些股本资金 , 都是资本市场的丰厚馈赠 。 一年两次配股 , 而且价格如此悬殊 , 甚为罕见 。 到今年1月 , 融创又以42.8港元的价格 , 配售了80亿港元 。
行业中有一个未解之谜 , “融创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 看看融创配股的时机与价格 , 或许可以提供一部分答案 。
股价上涨 , 融创用更少的增发股份 , 就可以获得更充足的资金弹药 。 这是“市值管理”的无穷奥妙 。 孙宏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市值管理范例——从IPO到大股东的配股增持 , 到后续的几次增发 , 融创已经累计从股市拿了270亿的发展资金 , 这些钱计入权益 , 又可以撬动杠杆去获得更多的资金 。 而孙宏斌的股份 , 其实并没有被稀释多少 , 真的很神奇 。
2017年 , 融创以携手乐视开局 , 到年中的7月 , 当孙宏斌、李思廉和王健林同时出现在发布会时 , 资本市场的热情迎来一个高潮 。
万达出售文旅项目与酒店资产 , 加上债务 , 是一个体量达到1100亿的巨无霸交易 , 其中 , 融创接盘了文旅与地产资产 , 加上承接的债务 , 规模接近900亿 。
接连两笔大手笔的交易 , 尤其是买万达 , 给融创的资金链带来了一些压力 , 而股市反常的爆发行情 , 更是吸引了国际大空头的冷峻目光 。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集体下调了融创评级 , 它们对融创的偿债能力表达了担忧 。 瑞信更是发布了多份看空融创的研究报告 。 那时融创股价已经30块了 , 但瑞信却将融创的目标价调到10港元 , 评级为“跑输大市” , 成为一个坚定的唱空者 。
最危险的时刻是9月 , 彭博社发布一篇消息 , 说有金融机构下令对融创停贷了 。
这当然是一个假消息 , 但却是地产行业最忌讳的一点 。 资金是房企的生命线 , 机构停贷就像不让人呼吸 , 除非这个人快死了 。 一向和气的孙宏斌很罕见地愤怒了 。 他炮轰彭博标题党 , 断章取义 , 传播谣言 , 同时直指瑞信的报告“荒唐无脑” 。 他为投资中国的境外投资者“感到担忧和悲哀” 。
稿源:(读书会撩)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2ER3322020.html
标题:读书会撩|融创十年:孙宏斌的逆袭之路( 六 )